梁振英vs菲律賓總統就人質問責演出「羅生門」。以這三年來看,可信「二世祖」玩嘢多過「狼英」敢「put behind」。但港人恨鐵不成鋼,憎後者更甚。內交無人叫好,外交被指受辱,民望勢將止升回跌。
週三寫下「強行訴求甚至會成為北京在國際上的負累」時,略去了前因後果。網友問:「若一個政府不能代表人民爭取權益,憑甚麼擁有此地的主權?」
但翌日有旁騖,昨晚則gym後人累腦鈍,看書打發,拖到現在才回應。
講起看書,網上有加拿大諾獎得主Alice Munro的作品集供下載,但應屬法外情。幸有加國港友來網址Read 12 Short Stories From Nobel Prize-Winning Writer Alice Munro Free Online,得主的作品和訪問錄影合法免費閱賞。看過的友人讚good read。
我週三寫「強行訴求」時想的是:這次APEC之前,由曾蔭權到梁振英與菲方的交涉會否是「自把自為」?但上博後已覺得幼稚。中共最緊張主權。港人或覺得向菲問責屬特區事務,但中共會視為外交,何況對方與華有南沙爭端,更隨美圍堵中國。曾自認是打工仔,梁即非黨員,也肯定不敢越權。
過去3年來,港對菲交涉若經批准,則「軟弱」應屬北京的意思。但特區作為「經濟城市」,對外一向迴避政治。這一上一下都想「息事寧人」。
近年由於對日關係空前惡化,中共怕菲倒向日,難免對其放軟。但純屬幻想。菲律賓無論宗主、宗教還是制度,都近西而遠東,過去這百多年更唯美是瞻。與中國的聯繫主要是華人,但一如東南亞其他地區,菲國華人也因富招忌。如今美國主導、日本帶頭堵華,越南、印度都加入。中國再巴結也不可能勸退菲律賓。
中共建政64年來,對外頭一半慣性極左,後一半慣性過右。1978年前的毛澤東時代拋開實際單講原則,勒緊肚皮反帝,對很多獨裁貪腐的「兄弟國」派錢。改革開放後則倒過來,為了搶經濟,追回虛耗的時間,對外不問對錯只求穩定。居間又不忘漢族外交烏托邦的「王道」夢,癡想以「寬宏大量」來改變國際間只問「亦將有以利吾國乎」的「規律」。
「王道」夢最慘痛的是1962年,與本屬友國的印度為邊界開戰。雙方人員傷亡、被擄數以千計。不料中方獲勝後,主動在「奪回」的領土上撤軍上百公里以示大氣。敗方遂老實不客氣,在這片「中國領土」上設邦移民。至今半個世紀,有幾代印度人生於斯長於斯,中國已不可能收回。
與此相比,港遊客在菲的不幸自然是「小事」,北京或想「化無」。
近日由總理面告菲總統「中國人的感情受到傷害」,許是明白港人惡陸之情即將爆煲,回過頭來稍加安撫,或者也開始對菲死心。
港人有兩種反應:當事人急於逼菲國讓步,對北京轉硬表示贊同;反共者則忙於追究北京此前的軟弱,怕市民對中共抱有幻想。但前者在現階段認可北京代出面,不等於他日不會回過頭來追究此前的軟弱。
事件發展至今至少有四個教訓:
1.在非經濟事務上,港對外無地位可言,只能由北京出面。
2.與中國的非友國交涉時,要準備承受對方對華的不滿。反過來,我們交涉時要考慮到對北京的影響。
3.隨著全球化深化,涉外事故會越來越多。自豪感高於文明度的發展中國家可能不少,應總結菲人質事件的經驗,列出對外交涉的準則。
4.英治時,倫敦派「中國通」來港擔任港督的政治顧問,主要處理對華關係。現在市民怕十有十反對北京派顧問助特首處理外務,生怕變成太上皇。但香港開埠以來一向無須面對國際政治,人才空白。現在來培養至少要一代人的時間。期間類似事件若不時出現,一拖就是一兩年不是辦法。是否可中間落墨?
2 則留言:
(回應最後一段)
只要權責訂得清楚,市民又敢於監察 (而不是靠壹傳媒給咱們揭),其實派一個這樣的顧問下來亦無不可。而且現在不就有一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嗎?
剛剛發了留言,想再看看反思,為何沒有了呢?
奇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