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131003四晴:教育的惡性競爭

   或純屬巧合,過去那一年,親友裡多名長者離去。今後這一年則反過來,由下一代升大、升中、入學到懷孕、結婚都不缺。
   前一種過程很痛苦。但無法避免,一家人都已預咗。有時候甚至因為老人家晚年活得辛苦、家人於心不忍、照顧時力不從心,離開反而鬆晒。
拔萃女小面試的女生個個盛裝博好感(摘自AD)
   相比之下,下一代的升學對家庭的壓力更大,可持續20年。在東方社會,教育越普及,競爭越惡性。
   屯門報幼兒園要門外擔凳仔《早4天紮營》絕對是世界奇觀。上鏡的女家長都講普通話,看來又是北區新移民和跨境學童特多使然。(131004五後補:AD《北區幼園 雙非家長排長龍》,MP《內地中介賣(港)幼園報名位 索價2000「保證有表」 萬元代排8校》)
   學校決定一個人日後的發展,幾無社會能夠避免(北歐例外?)。除了學校名氣、文憑級數,同學間的友情和網絡同樣關鍵。市區大專的走讀生與哈佛、牛津生享有同樣的視野、接觸面和照應,那是例外而非常態。
   因此,沒有父母不竭盡所能,把子女送進力所能及最好的學校,怕子女日後怨自己,而自己也終生愧疚。
   故除非子女學力超班,名校爭住收,或財力無憂,讀國際學校或放洋,避開華人望子成龍(女成鳳)愛攀比、怕執輸的羊群心態,九成幾的父母都要為子女入讀最好的學校而出盡八寶。在華人實用主義下,不惜工本,紆尊降貴,法律踩界,……想得出的都有()。
   (後補:131004五《港4歲女赴韓 與全球七萬人爭世界K-pop總冠軍 歷來最年輕》《虎媽月花8,000元培養》。提醒一句:長大後萬一因為年幼時狂舞而有痛症,莫怪他人。)
   但名校通常幾十取一,人為因素必然會擠掉一些完全夠班,但遭遴選者出於性格、學術背景、偏好而排斥的申請者。單憑實力,總有人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嘆。
    喜劇片《Admissions》就以Princeton(普林斯頓)大學為例,諷刺頂級名校收生的遺憾。我看此片是因為自己在該校工作過,想看看校園。不料片子很差,只看了一半。但收生辦公室一年一度的生殺會議不妨當作笑話。
   按申請者所在的地區,六七名有投票權的人馬各獲分配一個地區的個案進行初選,在「Accept、考慮(不記得英文原文)、Deny」三種可能性裡擇一。然後在生殺會上,各人像上庭那樣,就自己負責的個案逐一陳述其決定,試圖說服同事接納。各人聽後,略講一兩句就投票,以多數取決。
   因此,申請表若一開始就落在喜好、背景相差太遠的職員手裡,初選很可能就Deny。到了生殺會唱讀時,又涉及office politics。雖然與會者都想自己手頭的個案過關,很少會推翻同事的決定,但萬一初選者不為同事所喜,所做的決定也就會受刁難
   之所以拿電影來說事,因為友人在電郵裡轉來一個近年由香港頂尖名校轉到英語國家寄宿的中學生向全校發表的演講。我近年變懶,碰到較長的文字就pass。但好奇之下,還是看完了此文。相當震撼,以我有限的英文看,完全是native usage。而論內容,還以為是美國勵志、心靈營的名家演講。這種人才學成後若回港,很可能成為社會領袖。
   這位港生下學年升大,除了西方名校,也不排除回流。希望不會被人為因素跘倒。
   由此又想到同樣即將升大的黃之鋒。不能說90後沒有人。
   數風流人物,還看十年十五年?希望我還看得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