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在紐約旅途中上博的:
原載《都市日報》2010年10月5日《都市博客》專欄
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生產力升段至知識型,馬克思說生產關係首先要相應升段;「非馬」的說法是政改:民主自由。
今天與大陸的十一和台灣的雙十剛好等距離。接下來這兩周,對兩岸也不妨作如是觀。
滙豐董事會由倫敦移玉上海,全球兩大首富結伴由美國遠赴中國視察行善,說明大陸短期內仍然看好。但中期而言,更具指標性的是釣魚台和南海爭端升格。後者源於美、日和鄰國對13億人崛起的不安,但也說明了中國發展的瓶頸。大概是借用童話《小人國》的典故,英國《金融時報》作家指〈中國像受困的巨人〉。
大陸過去這30年「白貓黑貓,摸着石頭過河」,以中式實用主義補回了不少建政頭30年左禍的損失。但用胡錦濤的話說,代價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人民內部矛盾「難以避免地會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出來」,要靠不斷提升經濟、控制民怨來維穩。對外仍靠賣勞力,擺脫不了保護主義的纏繞。近年更因為在國際上勇猛擴展、搜購資產,觸及對手的戰略利益。
胡溫主政這八年半,處理拉薩和烏魯木齊的種族騷亂沒有用過分的手段,汶川地震的救援彰顯了民族的堅韌,安穩地辦成了北京奧運,也嘗試補償一些被改革開放遺棄的人。現在成為西方金融危機的「救世主」,GDP趕過日本、坐亞望冠後,國譽回到中國五百年前的歷史巔峰指日可待。當時歐洲人仍然用「小」船沿着海岸線探索亞洲與非洲,明朝已派遣鄭和率領大幾十倍的船隊七下西洋。
但正如當年的明朝,表面的威水掩蓋着長期的隱憂。今天的中國除了成長速度,其他數據主要靠人多,人均其實只及先進國大約一成;對基層的補償也只是官商貪腐的一個零頭。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生產力升段至知識型,馬克思說生產關係首先要相應升段;「非馬」的說法是政改:民主自由。
但只要看胡錦濤也不和應溫家寶的政改呼籲就可知,餘下這一年半,上層內要為其後10年卡位,外要應付國際對手以低估幣值、急劇擴軍、領土爭議為由,遏制中國的崛起。從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提出「包容性增長」,也就是今後5年在發展的同時減少差距即可知,可見的將來仍只限於緩和矛盾。明顯的政改最快也要2015年之後,也就是新班子第一任的後期才有可能。
如果我們相信,菲律賓式「人民力量」、前蘇聯的葉利欽式「篡黨」、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的顏色革命在中國不太可能,而且以13億人之眾,考慮到難民全球流徙、重建秩序之艱巨,對國際社會甚至不一定有利,則中國最可能的改革仍然是由上而下循序漸進。相信最高層也深明,開放政治不以黨的意志為轉移。但問題是他們要在完全受控下蝸行,與此同時卻加速錢權合一,這只會造成「一黨資本主義」。只怕開放後的頭十年二十年類似俄羅斯,由固有的勢力以普選形式掌權。
篇幅所限,最後引用畢菲特與一眾中國富豪交流後的話:「對中國而言,現在的一代是關鍵的一代。」這會否是李祿的看法,暗示不要把希望押在六四過來人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