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100928二《都市》:華爾街大鱷2.0

原載《都市日報》2010年9月28日《都市博客》專欄

人為的分配無法做到公平,更消磨多勞的意願。監管則永遠是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屁股後面跑。

最愛批自己國家的荷李活大導Oliver Stone在金融海嘯兩周年前夕全球公映《華爾街金融大鱷》,絕非偶然。現實中的海嘯禍首在片中呼之欲出。香港的迷債苦主數以萬計,在此「仇富」話題再起、胡錦濤也因而捱批的當兒,有人會大聲叫好。

大導用大鱷的自由派女兒(英國甜姐兒Carey Mulligan飾演)與父親(Michael Douglas繼續演他在本片前傳《華爾街》裏的經典角色)勢不兩立的鬥爭,與華爾街巨頭之間你死我活的殺戮做對比,本來很好。但也許想留下第三集的伏線,女兒剛被挾走巨款,與老父形同水火,父女就在完場前看似和解,過於突然。

但港人習慣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拜內地游資之賜,現在股照炒、樓照玩,對金融界沒有美國人那種恨。奧巴馬雖然印了萬億美元以救市,但就業全球化加上科技不斷取代人力,美國始終擺脫不了jobless recovery的陰影。

本片要說是23年前的續集,不如說是2.0版。金融創意加上程式交易,帶動華爾街由1.0進至2.0。衍生工具更生換代,無中生有的能力翻了幾番。由於槓桿率更高、交易更機動、得失更誇張,全人類都禁不住誘惑。注碼由當年的億美元進至百億美元,前年爆煲後,屍橫遍野。

以金句「Greed is good.」奠定1990年代美國精神的《華爾街》大鱷Gordon Gekko,本來猶如《蝙蝠俠》等漫畫裏的惡魔。但上得山多遇着虎,詐騙罪成。身在獄中時,也許因為兒子吸毒暴斃、女兒與他斷絕往來,終於悔悟。在本片裏重出江湖時,以己為鑑出書演講,勸世人回頭是岸。無奈全球早已被華爾街裹挾,釋囚老餅人微言輕。最後發覺說教不如身教,重新投入殺戮戰場,猶如真實世界裏的索羅斯,透過投機暴利來反證華爾街之害。

電影裏,2008年市場崩潰後,一眾巨頭爭論是否救市時,一再以經濟學上的「道德風險」彼此責難。但在現實裏有誰不知道,賠率愈大風險愈高。只不過快錢太好賺,每個人都博自己能及時抽身,不會是最後一隻「大閘蟹」。但又莫怪世人盲目。當升勢不止時,人人都賺而你不玩,就得承受通脹的壓力,迫使你不得不隨眾。到了最後,即使最不沾手的人,也已透過退休金等形式捲了進去。

自由市場的假設,至此也就崩潰。誠然,失衡的市場會調整供求,復歸於均衡,問題是供求太懸殊時,自行調節需時太長,而且先要血流成河,市場才能重生。有人笑說:「不錯,『最後』總會好的,但等到『最後』,所有人都已死光。」文明社會怎容得天天有人跳樓、到處有人瞓街,靜待市場調節?何況,華爾街由1.0進化到2.0的經驗告訴我們,重生後的3.0,潛在的風險可能比2.0更大。

自由市場論不能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出發點,否則也就淪為教條。但這不等於說,英國凱恩斯甚至歐陸新左派的分配加監管,明天就一定更好。人為的分配無法做到公平,更消磨多勞的意願。監管則永遠是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屁股後面跑。

去看一次「華爾街2.0」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