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不做知識分子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07 14

前天接連有兩個國學大師離世。專攻印度古文的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享年98;專長中國哲學和佛學的國家圖書館前館長任繼愈享年93。

但兩老都得享天年,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應該說是有福的。

兩老中,世人較熟悉的是前者。季老離世的消息傳來後,有線電線連日重播港台《傑出華人系列》有關他的一輯。

片子是8年前季老90大壽時拍的,以現在資訊更新的速度,已屬於「殘片」,港台不再上網供免費重溫。但季老的一生歷經幾個重要的時代,現在翻看,仍然帶出很多聯想。季老生命裏與「現代」港人交叉得最多的,相信是「六四」。他當時年近80,仍然與同事去天安門看望學生。更令人敬佩的是,軍隊鎮壓後,氣氛肅殺。面對鄧小平的鐵腕,人人自我檢討、力求過關,最多是保持緘默、不置可否。唯獨季老在北大教員的表態會上說:「對於『六四』需要繼續認識。」

支持民運的季老表面上是說,自己認識得不夠,需要繼續探討,不排除最終會改變立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其實是暗示,需要繼續認識、最終改變立場的,不是他,而是在位者。

季老用中國人的委婉語,相當明確地表示,他對「六四」的處理有保留,但不會予人以把柄。雖然,以他的地位,即使公開貼大字報,官方也奈他不何。但他從文革的迫害中學會了鬥爭的技巧,給你吃軟釘子,既讓你知道我不賣帳,但又無法發作。

當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達。我們今天覺得指着曾蔭權罵「X街」才夠guts,說話吞吞吐吐的是無膽匪類。但經過時間的考驗,最後得以流傳的,相信是含蓄和幽默。這好比武術裏的靜功和軟功,就眼前看,作用不及動功和硬功,但有內涵,時間一長就會顯出其耐力,容易贏得最後的勝利。

港台的片子結束前,季老對着鏡頭說:讓他從頭來過的話,「當甚麼都行,就是不當知識分子!」因為歷經文革後,覺得在中國當知識分子太難。

以今天的角度比較難以理解的是,季老雖然後悔當了知識分子,但對於當年在德國學成後,放棄歐洲大學的高職毅然回國,至今無悔。理由是,國內空間大得多。言下之意,留在西方做學問,只能往高精尖裏鑽,但國內是一個全面的社會,在很多方面可以發揮。我深有同感。因為,這也是我回流的理由,而且至今無悔。

溫家寶曾經用三句話概括季老:「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下個星期就是書展。想了解季老這個人,特別是文革對中國的傷害,不妨買一本他的《牛棚雜憶》。

1 則留言:

《好康雜誌》 提到...

季羡林摘掉國學大師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