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今天起記得帶袋

原載《都市日報》2009年7月7日〈都市博客〉專欄

人人以購物為樂、貪新厭舊,這邊廂向地球需索資源,那邊廂把冇穿冇爛的物品扔回給地球,則減廢、再生政策就像邊吃薯條邊減肥,最多是保持健康不惡化,而不可能健美。

  雖然物料都是塑膠,但我說的不是那種「袋」。繼娛樂場所禁煙後,從今天起,光顧連鎖店要自備膠袋,否則每個收費五角,用來幫補「垃圾費」。

  後者直接影響你我的生活。酒吧、夜總會、麻雀館.......顧客人數有限,但膠袋幾乎每人每日都會收到.一旦失去長期的權利,很需要時間適應。

  女人還可以在手袋裏放一個以備用。徵費前夕,有超市為贊助商奉送可以摺起的購物袋,讓消費者拎着通街行以廣宣傳。但男人上班很多不帶公文袋。要他們在西裝裏塞一個購物袋,就算不會激凸有礙觀瞻,在超市找數時抽出來,初期也難免覺得好「娘」、好尷尬,寧願付五角買袋。扭轉這種心理恐怕要一年半載。但也正因此,或者有更多男人帶背囊上班。

  任何政策都影響到市民的習慣以至生計,安排再合理也必定有爭議。加上現在每天都有幾十萬過客。外地人在不察下違例,執法時涉及觀念上的爭拗,加上語言隔閡,有時候頗為棘手。但隨着文明度提升,加強環保方面的限制在所難免。

  以禁煙來說,我們在亞洲位居前列。但東京有一種做法值得參考。新宿、澀谷、池袋等黃金地段像日本食肆那樣立食。在空曠處劃定吸煙區,讓煙民集中到區內,吸完煙才起行,不得邊走邊吸。這有點像防疫:帶菌時要隔離以免播毒,不帶菌時才能自由走動。今年櫻花時節,有一天中午,我與家人在品川寫字樓群的高架走廊往下望。只見中庭的吸煙區站滿了利用午餐時間出來賞花的上班族。一大片黑衣 (黑色西服似乎是日本上班族的戰衣) 與頭頂上雪白的櫻花,構成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情趣。

  環保在西方已有半個世紀。但香港習慣無為管治,市民又熱中消費,任何對生活的限制都被視為有損經濟、有礙自由,要到回歸前夕才下定決心。初期主要是治標,清除積存的污染,特別是改善水質。現在汽車減排和少用膠袋才算是治本。只有減少污染源,才可能長治久安。

  但污染物積存了幾十年,早已融入了環境,猶如尼古丁在血液裏流動。即使標與本雙管齊治,將積存的污染降到零後,也可能需要再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復原生態。
  
  至今的政策主要是用「罰」來提高非環保行為的成本,逼使你「學乖」。但若不改變觀念、提供正面的誘因,使良好的行為內化,則永遠只能跟在社會習慣後面跑。問題出現後才來執手尾,事倍功半。

  香港不僅難以降解的塑膠廢料多,其他廢料同樣逼爆堆填區。問題的根源在於消費文化,消費開心有理,但消費過量有害。想要治本,首先要改變用消費力來代表個人成就的心理。人人以購物為樂、貪新厭舊,這邊廂向地球需索資源,那邊廂把冇穿冇爛的物品扔回給地球,則減廢、再生政策就像邊吃薯條邊減肥,最多是保持健康不惡化,而不可能健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