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51019日夜30°C 68%:楊教授真有20億港元的遺產?


    網絡+社媒的全球+全時+發表成本~0特性,激發了人類無窮的表達慾,成為個人出名、發財的捷徑。成果是:人人趨於極限地發佈,‘訊息’恆河沙數。
    網上的發佈近乎完全自由後,按內容真確性遞減,大致可分為3級:1級:~8成真,基本上本於事實,主要是新聞媒體;2級:~5成真,有其事,但加入‘創意’以加大點擊,例如網民製造事件以出po、對世事的詮釋;3級:<1成真,本無其事,純屬人為生成以‘牟利’,例如‘帶貨’。
    論數量,直覺上,第2+3類>>第1類。
    由於常人聽古仔通常開心過睇事實,因而第2、3類的接收度高過第1類,對社會的影響可信亦較大,正所謂真話冇人聽,古仔多人追。更何況,看的人只求過癮--即便明知其靠作,講得愈誇張驚人通常愈吸引,因此,2+3類才是網絡、社媒的主流。
    埋頭虛擬、懶理現實會否是新時代、新世代的意識?
    由於用網絡+社媒的expertise與年齡大致成反比,上網愈後生愈叻。我這個年紀的人與十幾二十的後生比,近乎白痴。睇唔明的後生既網絡語言,更唔明的後生點解鍾意虛擬更多過現實。
    上一代說年輕人逃避容易,要解開這個結難。
    *今天港媒大力緬懷楊振寧,讚揚他的愛國、君子秉性。
    但在深綠管治下的台媒,今天一則有關楊教授離世的‘新聞’,我很懷疑有多可信。
    這段新聞的關鍵字是“18億”。說根據遺囑,楊教授留下這個數字的人民幣資產,悉數留給子女;至於陪伴教授渡過生命中最後20年的年輕妻子,除了獲准入住他生前在北京清華大學校園買下的一幢屋子,別無遺贈。
    該報似乎想說:教授薄待為他獻出20年青春的愛妻。
    楊教授回國前在美國住了半個世紀,生前立下遺囑完全正常。
    但教授回內地定居前,在美國和香港當教授,即便諾獎得主,年薪應該也不過2-3百萬港元。即便精於投資,也很難想象在30年內會變成20億港元。
除非:
    1.教授獲鉅富崇敬,每年贈予千萬港元。
    2.有華人創業者崇拜他,贈予初創企業的股權。這筆股權上市後翻了幾番,現值十幾億。
但你相信嗎?
    3.國家曾經對教授作出億元計的饋贈,表揚他回國定居和貢獻祖國。
    上述消息見於台灣3大報系裏,政治上居中的一份。
    台灣綠派主導大局後,似乎想每4年加深綠政來‘循步漸進’達成台獨。此刻已接近墨綠。在此氣氛下,一位熱愛中華的老學者離去,綠台難免會玩點花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