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251018六夜29°C 75%:從楊振寧1922-2025說起

    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1957年)的華人楊振寧,今晨在京病逝,天壽103歲,留下妻子。
    楊教授和拍檔李政道教授獲獎,激發我這一代人湧往攻讀理論物理(不進實驗室,主要用紙和筆推演數學方程來推斷物理現象,後來也用電腦來模擬物理現象),尤其是“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研究構成原子、質子的微型粒子。後來稱為high energy physics高能物理,因為研究這類微型粒子要用超高能量的巨型儀器加速之,讓其彼此對撞,觀察過程中產生的碎片和其他物質,藉此推斷粒子的內在結構)。
    我並非攞正牌讀物理,但也追隨了這股理論風十幾年。我的恩師K用物理公式來研究化學變化,學術上叻過我N倍。我當年不但才華不夠,更荒廢光陰,白拿助學金,拖累了他的研究。但或者正因為我是華人/中國人,這位出身紐約Brooklyn的猶太裔學者悉心照顧我,毫無怨言,形同再生父母。現在,我已上了年紀,不知此生是否還有機會回報他。只能將這個願望留在祈禱裏。
    但不得不承認,當學生時,用數學推論來研究物理、化學、生物沒問題。但畢業後很難找工作。科研機構需要的是落手落腳做實驗的人。理論賣不了錢,唯尖端大學會留幾個教授位子給理論家。
    因此,我恩師後來的學生,畢業後很多改了行。但改行不等於過得不好。因為,理論科學家除了用手算,後來更多用電腦來模擬物質的變化,精通程式編碼。畢業後,往往被請去用電腦模擬各種社會變化,去投行做modelling,估算市場走向、買空賣空的時機和程度…。
    I am more than indebted to you, my dear professor and mentor. God bless you and your famil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