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議員與家人遊日歸來,盛讚‘相撲食肆’服務之至誠。
該食肆每客收費數百港元(500港元~1萬日圓),在日本以食來說算是比較貴的。但食桌排成一圈,中間是相撲台,食客可輪流上台與相撲手角力。
令議員大人感動的不是相撲手的力度--他用盡九牛二虎之力都推不動對方,用百米速度衝過去撞都無效--而是覺得食肆真的想讓客人體驗日本的國技、玩得開心,而不是盡快讓每個食客上台,以便清場迎下一輪客。
但說句公道話:本港食肆限時限候入席,上菜後不時‘溫馨提示’你就夠鐘,主要受制於鋪租和人工。日本鋪租和人工…肯定低好幾成。
但為港業者的辯解到此為止。港即便租金和人工與日本看齊甚至更低,業者也難有日人對專業的耐性和自豪。這是國人的民族性,非港人獨有。
大約20年前,西方仍樂意幫中國發展,欲藉此感化中國走西方道路時,中日民族性的差距就已彰顯。
有中國高管團訪日取經,獲邀見識一家食肆名店。飽餐後一步出食肆,就有團員覺得不可解:這家店旺了已幾十年,訂位動輒一頭半個月,但只有十來二十個座位,冇分店。換了在中國,小店開張幾個月紅火的話,半年內就在旺區開分店,起碼五十座,甚至開到大城、搞聯營(franchise)…。中國當時的口號是:做大做強!
因此,當時國人就發現:日人笨,中國人精!
日人vs華人是否一笨一精,我不敢說。但的確,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其實價值觀剛好相反。
年前看日本‘壽司之王’主理的名店紀錄片,其中一個鏡頭是奧巴馬當美國總統時,訪日獲首相安倍晉三接待,請去此店晚飯。鏡頭前,店裏似乎只有十來個座位,兩大貴客坐在‘冷’板凳上,面對木製長枱後年近八旬的日本壽司界掌門。
以此店的規模,一晚即便能做兩輪、每人收費3萬日圓,一晚也不過100萬~港幣5萬。但此店在日神奇過米芝蓮3星,一年半載都不一定訂得到位。壽司掌門如果想培養接班人、開分店、franchise,有興趣的人恐怕排幾條街。他收過徒弟,但在自己的店,堅持親自落刀、手摙飯糰,否則寧可不開門。
據說,跟他學師,先學清洗食具,再學煮壽司飯。紀錄片說,就這兩個初階獲師父認可就要7-8年。最終即便能落刀摙飯糰滿師自立,頭尾怕至少二十年。
該食肆每客收費數百港元(500港元~1萬日圓),在日本以食來說算是比較貴的。但食桌排成一圈,中間是相撲台,食客可輪流上台與相撲手角力。
令議員大人感動的不是相撲手的力度--他用盡九牛二虎之力都推不動對方,用百米速度衝過去撞都無效--而是覺得食肆真的想讓客人體驗日本的國技、玩得開心,而不是盡快讓每個食客上台,以便清場迎下一輪客。
但說句公道話:本港食肆限時限候入席,上菜後不時‘溫馨提示’你就夠鐘,主要受制於鋪租和人工。日本鋪租和人工…肯定低好幾成。
但為港業者的辯解到此為止。港即便租金和人工與日本看齊甚至更低,業者也難有日人對專業的耐性和自豪。這是國人的民族性,非港人獨有。
大約20年前,西方仍樂意幫中國發展,欲藉此感化中國走西方道路時,中日民族性的差距就已彰顯。
有中國高管團訪日取經,獲邀見識一家食肆名店。飽餐後一步出食肆,就有團員覺得不可解:這家店旺了已幾十年,訂位動輒一頭半個月,但只有十來二十個座位,冇分店。換了在中國,小店開張幾個月紅火的話,半年內就在旺區開分店,起碼五十座,甚至開到大城、搞聯營(franchise)…。中國當時的口號是:做大做強!
因此,當時國人就發現:日人笨,中國人精!
日人vs華人是否一笨一精,我不敢說。但的確,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其實價值觀剛好相反。
年前看日本‘壽司之王’主理的名店紀錄片,其中一個鏡頭是奧巴馬當美國總統時,訪日獲首相安倍晉三接待,請去此店晚飯。鏡頭前,店裏似乎只有十來個座位,兩大貴客坐在‘冷’板凳上,面對木製長枱後年近八旬的日本壽司界掌門。
以此店的規模,一晚即便能做兩輪、每人收費3萬日圓,一晚也不過100萬~港幣5萬。但此店在日神奇過米芝蓮3星,一年半載都不一定訂得到位。壽司掌門如果想培養接班人、開分店、franchise,有興趣的人恐怕排幾條街。他收過徒弟,但在自己的店,堅持親自落刀、手摙飯糰,否則寧可不開門。
據說,跟他學師,先學清洗食具,再學煮壽司飯。紀錄片說,就這兩個初階獲師父認可就要7-8年。最終即便能落刀摙飯糰滿師自立,頭尾怕至少二十年。
壽司掌門年前以高齡過身,後繼者我沒注意。我不敢說老先生笨,但與中國人相比,的確太執著。
但這正是日人最為自豪,而中國人最冇耐性追求的‘匠人’精神。
日人為了學一種工/手藝,動輒花十年八年。而且這種技藝通常賺不到錢。產品即便很貴,例如幾十萬日圓的和服、陶瓷、樂器…,但可能一個月完成不了一件,收入恐怕還不及本港的文員。
反之,中國人看待專業,基本上為博取收入。對技藝並非不認真,但國人聰明,上手快,一做熟了就找捷徑:如何‘多快好省’完成同樣的工序,慳力多產賺多的。最後可能發覺可以在工序中少扭/刮幾下,效果與做足工夫看不出分別,於是不但自己省力,更獲老闆讚效率高,升職加薪。
但這正是日人最為自豪,而中國人最冇耐性追求的‘匠人’精神。
日人為了學一種工/手藝,動輒花十年八年。而且這種技藝通常賺不到錢。產品即便很貴,例如幾十萬日圓的和服、陶瓷、樂器…,但可能一個月完成不了一件,收入恐怕還不及本港的文員。
反之,中國人看待專業,基本上為博取收入。對技藝並非不認真,但國人聰明,上手快,一做熟了就找捷徑:如何‘多快好省’完成同樣的工序,慳力多產賺多的。最後可能發覺可以在工序中少扭/刮幾下,效果與做足工夫看不出分別,於是不但自己省力,更獲老闆讚效率高,升職加薪。
日人相反,死牛一便頸:師父話要扭108下,一下也不敢少;而且依足手勢,不敢搵捷徑。所以,日人不但產出少、產品貴,也冇‘進步’,50年如一日。想便宜量產就交給中國。
國人的這種聰明,其實百年前留學日本的魯迅就已看出,謂之《差不多先生》。規定扭108下的話,‘差’三幾下絕對‘不多’,產品用起來完全沒問題。但路遙知馬力,兩三年下來先知分別…。
我自問也是中國性格,懷疑日人對技藝是否真要執著到那種程度。但必須承認,國人走精面(港人就以此而自豪)不只影響產品的質量,甚至造成一些‘異象、畸行’,影響到華人的形象。
昨天電視新聞就有在沙特經營的中國人說,近年有國人在沙特被罰款甚至入獄。因為接工程時慣了塞錢給對方以換平料、省工序,碰上沙特建築用最嚴的歐盟標準,於是撞大板。國人的這種習慣,莫說內地,在‘法治’的香港也一直存在。現在收緊條例,才算少了。所謂走精面不就是cut corner?
因此,日人的敬業背後付出很大的代價,進步小,物價貴,我們中國人也許頂唔順。但國人的‘醒目/差不多’也造就很多問題,俾人覺得cheapy。中餐館遍天下,西人普遍愛吃,但冇一間予人星級感。中、日民族性兩端之間,是否有可以中間落墨而為人尊敬的做法?
昨天電視新聞就有在沙特經營的中國人說,近年有國人在沙特被罰款甚至入獄。因為接工程時慣了塞錢給對方以換平料、省工序,碰上沙特建築用最嚴的歐盟標準,於是撞大板。國人的這種習慣,莫說內地,在‘法治’的香港也一直存在。現在收緊條例,才算少了。所謂走精面不就是cut corner?
因此,日人的敬業背後付出很大的代價,進步小,物價貴,我們中國人也許頂唔順。但國人的‘醒目/差不多’也造就很多問題,俾人覺得cheapy。中餐館遍天下,西人普遍愛吃,但冇一間予人星級感。中、日民族性兩端之間,是否有可以中間落墨而為人尊敬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