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151221一晨雲:記一位同窗1944-2015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辭世(2015年12月21日 04:10 曹婷婷/台南報導)
      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癌逝享年71(2015-12-21 03:50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董俞佳)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 肝癌辭世享壽71歲(2015-12-20 13:54 記者吳柏軒、湯佳玲/台北報導)

林孝信1944-2015(中時)
   多年來,第一次起床後先看台報,而且四大通看。藍的中時、聯合和綠的自由都報了,唯缺蘋果。但後者或許是年輕多過政治使然。
   昨中午時分越洋來郵,通報日前看照片已多少預感的消息:「老林去世」。但最早接獲噩訊的朋友或身處美東,把事發所在的台灣上午誤植為晚上。
   接訊後本欲上博,後改為轉告一些或未得悉的共同朋友。
   繼於昨晚午夜前,接到逝者入室弟子報哀的通告。所分享的一些故事包括逝者當年求婚的理由、大女兒在父母從事社運的環境中成長的耳濡目染,都很感人。但事涉私隱和政治,不便擅自轉述。在此只摘錄有關逝者最後這幾天的記述,再度強化了我對癌症的感覺:
   新藥新療法新儀器不時見報,帶給我們尤其是患者和親友無限的希望,但可能每天更多的是這種不見報的絕望之痛,有時候比死更可怖:
  「老林老師在病床上的樣子,感覺非常痛苦,
因為血壓降低,所以心跳數很高,都需要用嘴巴來進行呼吸。
雖然他能聽到大家講的話,甚至有反應(可以點頭),但可以感受他身體的病痛正折磨著他。」

    林孝信,1944年生,台灣人,台大物理畢業後赴芝加哥大學深造。在芝大期間,遙距創辦以台灣中學生為對象的《科學月刊》,接著投身台港留學生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成為領袖人物之一。為此被蔣家禁止回台,滯留芝城到1997年。此後回台從事社教、保釣...。教育理念據《聯合報》引述他以往的訪談說:
   與友人推動開辦社區大學的目標有兩個:第一,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他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執筆至此,接到逝者一位中學友好的通郵,稱:
   孝信兄獻身正義事業的熱情始終如一,是當代人擁有(孟子)傳統知識份子最高品質的典範。
   林兄予我最深的印象是:鍥而不捨、誨人不倦的近乎傳教士精神。不怕說,性格使然,我並非林兄的粉絲,但絕對敬重他的堅持。世界需要有更多這樣的人。
   我與林兄似乎同年到芝大,科系相近,此後同校約六、七年。但真正相識是因為當時芝大校園小,困在四周的黑人區裡,無處可去,而台港師生不過200人左右。學校又偏重思想性,連帶留學生思想上也較活躍。更重要的是因緣際會,保釣興起,芝加哥位處美國中西部正中央,成為區內留學生的一個政治中心。
   但時值文革高潮,全球青年走左,留學生保釣的主流親共。在此情形下,芝大保釣與美國其他校園的保釣相比相對偏右,側重台灣本土而與大陸保持距離。芝大保釣作為本土的先行者,在留學生當時的左風裡顯得遺世而獨立。但台灣走獨近30年後,當年芝大保釣的本土相對今天的「太陽花」自然獨,又被指過時了。
   巧的是,林兄在台離世的同一時間,香港為「統派」英國人Elsie Elliot(杜葉錫恩)舉殯,回歸至今的三位特首扶靈,政協主席送花圈。我日前說,葉錫恩得享天壽,此時走是好事。再過十年,萬一港獨熱血成風,連起碼的禮貌都不會給她。我不相信港獨有此能耐,但心裡要有準備。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純好奇一問,望不要介意,
先生同輩先後遠去,
崔生如何看待宗教?

我人到中年,探研宗教,追問意義,
但到處困局,緃知宗教就是靠個信字,
但終過不到理性疑問的一關。

獨一人格神教,如基督教,閉眼不問人間不平事,靠個信字,主有答案主有樂土。
非人格神教,如佛教,信死後能解脫之道。
哲學解答如存在主義,非普通人能接受那種終極的自由,無儘的空洞.

崔先生生於火紅之年代,心曾火紅過,亦經冷風吹,看見身邊人事,家道國運,
無常起落,不知如何看待存在、看待宗教?

又大胆一問與blog風格不附的問題,崔生歷煉多年的人生,
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宗教靈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