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241009三近午夜26°C 72%:Alas, my rival, you stole my crown…

    繼醫學和物理學後,今日公佈本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記憶中,這可能是60年來第一次:化學獎頒給無須用beaker, spatula, pipette, Bunsen burner的學者。上次有不做實驗的化學家得獎相信是1966年美國University of Chicago教授Robert S. Mulliken。Mulliken正是我當年決定去芝大的原因。
    今年的化學獎由3人分享:
    一半獎金歸於62歲的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注意:位於美國西北角的Washington州西雅圖市,≠位於美國中西部Missouri州St. Louis市的Washington University)學者David Baker(美國籍);
    另一半獎金由矽谷巨擘Google設在倫敦的AI實驗室DeepMind兩名研究員Demis Hassabis(英國籍)和John M. Jumper(美國籍)分享。DeepMind就是用AI演算法(algorithm)AlphaGo打敗人類圍棋棋王,至今無敵的研究室。
    3位得獎者用AI程式來破解由千計原子連成的蛋白質分子結構(狀如一個千計球體、紐帶連成的立體藝術品,每兩個組件之間有紐帶相連,例如右圖)。
文件來源:維基百科-File:Proteinviews-1tim.png
    蛋白質是生命得以延續、繁衍的關鍵。連病毒(例如新冠)都是靠突破人體的蛋白質來致病。破解蛋白質的結構是修飾其功能來強身治病的先決條件(當然也會予人改造蛋白質以遂一己之私的風險,西方人所謂‘扮演上帝’以造人)。
    由於蛋白質有數以千計的原子,要窮盡這個立體結構可能的變化極其複雜。
    現在,上述3人用電腦而不是燒杯、本生燈解決了這個難題。
    可信exhaust蛋白質的結構還有很長的路,但大方向已定。餘下的工作恐怕更多留給芯片/黃仁勳NVIDIA、以及AI的自我學習功能去解決。
    我本性愛理論怕做實驗,大學時期就如此。可惜生早了。今天若仍在field,肯定也會用電腦來做化學。還記得做研究時學machine language,用最少的command(行數)來完成特定的目的。現在大概不需要了:AI會自動選用最少的command、簡化程序到minimal。
    但化學獎頒給不做實驗甚至可能不懂傳統化學的研究者,我的同行如何是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