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230131二晨17°C 56%:胡鑫宇的不幸真有貓膩?

    內地近日的社會話題是:胡鑫宇怎麼了?
    這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的高一男生2022.10.14日離校後失蹤,地毯式搜索多月無果。3個多月後的2023.01.28卻在離校不遠的糧庫裡發現其自縊。
    但據家人說:1.近乎骸骨,2.反穿上衣。
    言下之意:有貓膩(內地話=港話有「景轟」,正寫據說係「輘輷」)。首先要確定是自殺還是他殺裝成自殺。若確係他殺,還要問純屬個人犯罪定涉及公權?否則:為什麼搜索3個月都無果,如今突然pop up?有人佈局吧?
    若當局不獲信任,則凡事都會被懷疑。
    但不怕說,我雖然專看刑偵劇,但不知何故,對此案毫無興趣。只是掃過十幾天的標題都不明其為何會成為14億人的話題,今天才click入看了大概。
    這個風潮是否也反映內地的社會心理?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230130一晚15°C 68%:新春「澳熱」怕係過年習俗

    今日正式撤銷實施了將近3年的確診後隔離。今起,染新冠如同中流感,自療還是求醫,悉由尊便,無須上報。
    今午過藥房,再見「必理痛」。我只掃過未細看,但似係感冒而非止痛用。果真,間接證實內地疫情消退,不再搶購撲熱息痛。
    與此同時,建制苦於〈新春遊「港冷澳熱」〉,似乎每日都求上面盡早恢復無配額+免核檢的「全面」通關。
    若真的指日可望,則廣東道2月中起可望陸續復常。但這次希望及早注意來客vs本地居民的人數對比,以免再次觸發本土情,賺咗經濟,輸咗政治。
    但內地客過年去澳門多過來港,恐怕是國人習俗:過年賭多過買。
    香港直到60年代,過年頭3日全港開賭。街頭可見無牌的番攤、魚蝦蟹;兒童獲准用利是錢,在家玩大細、擲骰。彼此玩,也與大人玩。大人甚至藉機小輸,俾晚輩賺的錢買玩具、食嘢。但一到初四,街頭賭檔收起,兒童不再「落場」。
    當時的青少年普遍尊重這每年3日的自由:賭注小,不傷感情,初四就收手。絕少聽聞有爭執。現在的兒童可以用手機、電腦玩有償(反過來要賠償)的「遊戲」,長輩在技術上管不住(電腦技術通常與年齡成反比)。更重要的是,意識上,如今重自由、講私隱。長輩一不注意,就會被指侵犯子女的權利。搞得唔好見報。
    這就是進步的代價。冇法律時,華人的性格是自律。有了法律後,我們將約束力由自身交給法律,扔給執法者去管。人人都想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去到盡,甚至與法律玩閃避球。執法者反過來要出盡渾身解數,捉住測試法律底線者。不用說,玩這種閃避球的社會成本不小。

    最後講講一則此前掛一漏萬的新聞:美國IT巨企紛紛瘦身:繼去年11月Facebook母公司Meta,近日,Google母公司、Microsoft、Amazon,幾天內各炒~萬人。連帶未見報的較小同行,IT全業累計怕不止10萬。有的為呢的行業既熟人擔心。
    至今只有Apple冇話大清場。但Apple係上述各巨企裏,唯一有硬件為後盾的。軟件容易有替代品,iPhone沒有。iPhone連OS都是獨家的。
    不過,美國有3.3億人,每個IT巨企僱員~_10萬,又係皇帝工,我估好過fintech,至少唔使炒燶市,要爆血管跳樓。被炒既IT人,番工時怕都已賺咗上百萬美金。即使被炒也應該搵得到下家,最多少一半人工,都夠輕鬆過活。
    但美國IT炒人,似乎是重演1990(?)年的那次振蕩:意氣風發,過分看好前景,盲目擴張所致,非疫情之累。疫情甚至有利軟件,因爲幾乎所有案頭工作、教育、社交…甚至醫療…都靠遙距軟件來進行。送貨的物流,背後也全靠軟件來支撐。
    希望美國IT巨企歷經這次consolidation,可以進入比較踏實的階段。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230129日晚13°C 55%:佢做一日好過Biden做一年

摘自CNN230129
    昨上博匆匆,忘了為俄攻烏作一總結:月前俄居上風,要烏克蘭放棄烏東才和談。如今美歐大舉援烏,似乎看準俄成強弩之末,俄不再以烏克蘭放棄烏東為前提。但烏不會罷休,今後幾個月會全力反攻,俄方用導彈空襲大城市來報復,民間的傷亡會上升。
    但此刻仍有機會避免生靈塗炭。If I were Mr. Joe Biden,我會漏夜請教最高法院,憲法是否有條款,基於國家重大的福祉,總統可以將權力轉移給在生的前總統(右圖中人)24小時。
    因為,我完全相信,以我前任與俄羅斯克宮主人的交情,只要用熱線接通克宮,幾句稱兄道弟就可以化解這場打了一年的無謂戰爭。
    當然,如果他不出24小時就解決了我花幾十億軍援還未看到盡頭的難題,對於我明年的連任不太有利。但暫時恐怕也只有這樣了。到時再試試說服挪威方面,用和平獎作為我退任的安慰。
    反過來,我的這個前任一向好brag 無上限。如果這次得個講字,普統摔他的電話,他不出24小時就成為全球的笑柄,還選什麼?我立刻就解決了今後兩年一個很大的煩惱。省得今後兩年,日日要聽佢係鏡頭前發噏風。

    這兩天,美國話題由加州華人開槍過年,再次轉向警暴。不同的是,以往這類事件的恨處在「白吃黑」,這次罕見地換成「黑吃黑」,而且是5黑vs1黑,就像加州那2案,華人自己食自己,不能再怪強勢族裔。
    不怕說,我毫無感覺,連視頻都費事睇。這是美國的文化,早已融入美國人的基因,講都嗮氣。你實在諗唔到:5個隨身有棍同槍既軍裝,面對一個手無武器,也不特別魁梧或顯得有武功的青年男子,有何必要齊齊上去撳係地下,反覆地打幾分鐘。
    唯一要記住既係:萬一你我人係美國,俾軍裝截停,立即攤開四肢,面朝下訓係地下,然後默禱,將條命交俾上主。有咩事都唔好怨,這就是命!只求寧可被打到走,唔好變植物人。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230128六人日晚13°C 31%:由俄vs烏想到台海

    年初七人日,冬的好天氣。年過完了,週一起九成復常。
    日前說,2023年,中國人拼經濟,俄人拼命。
    烏克蘭終獲美、德送出主戰坦克。但應該不是用來上演70年代以色列vs阿拉伯聯軍的坦克大戰,而是像二戰片:用坦克開路,摧毀敵方的防禦工事,讓步兵去佔領。
    但坦克的上身是健美先生,下身是香雞。看戰爭片,用手榴彈攻其行進用的履帶,即可將其變成不動產,然後衝上坦克塔頂,往塔裡扔手榴彈。如今2003,俄軍或可program無人機,專攻烏方坦克的履帶,再由下一架無人機來炸毀。
    烏克蘭急於要坦克,顯欲反攻東部,收復被俄軍佔領後成立附庸國的Donetsk和Luhansk 2個州份(州:俄文oblast)。烏東工業發達,但多俄羅斯族,親俄離心。
    國土不回收不行,但管得住嗎?烏統最近連炒十幾名軍方、保安、情報的副部級人馬,罪名是貪腐。大敵當前,前線大官仍藉機斂財,恍若中國國難時期的軍閥。不是變賣美國捐的軍備吧?
    俄攻烏即將滿1年,雖未言敗,但以世界第二的軍力,兩次易帥、增兵,足證其完全失卻預算。但也正因此,使我們聯想到萬一兩岸開戰:
    1. 由於台海的天險,陸攻台要搶灘和空降,難過俄攻烏,傷亡會更大;
    2. 台灣是東亞島鏈上,日、菲之間的中站,更是晶片王國,號稱東亞「民主燈塔」,美日看重過烏克蘭,幫台的力度會大過這次幫烏。
    3. 直覺上,「陸軍」的戰力和意志勝俄軍,更非台軍可比(台軍給我最深的印象,不是演習威猛,而是意外特多,自己打自己,包括有艦艇開炮打中己方的軍機)。但這是否足以勝過美日的幫拖,將開戰的代價,包括台方軍民的損失,壓縮在可承受的範圍?國家統一誠無價,但那是原則。落實時要以人為本,可靠地預估民族的代價,將損傷壓倒最低,尤其是人命。
    月前美國有智囊機構發佈台海開戰的電腦模擬。所考慮的24種scenario都假設美、日會參戰,發覺中、美會兩敗俱傷。我當時沒有儲存這篇報道,印象是說美方會損失2-4艘航母,但不記得中方會損失幾艘。但美國現有11艘航母,損失4艘也頂得住。中國只有3艘,少1艘也差很多。此外,不記得雙方會損失多少人,印象中以萬計。台灣人口只是大陸1/60,少幾萬精壯就很嚴重。
    我不敢說,這類西方機構的「電腦演算」是超越價值觀的科學,還是半官方的造勢。但看過美國專長海軍的記者Ian Toll著的“Pacific Crucible, War at Sea 1941-42”中譯本,對航母戰鬥群海戰的慘烈,多少有點感覺。此書講述日航母群偷襲珍珠港大半年後的1942年夏,美國精心策劃報一箭之仇,截得日軍通訊,得悉其航母在南太平洋出沒的時間和路線,很隱蔽地派出兩個航母群從珍珠港出發往偷襲。終於在中途島附近截得對手,擊沉一艘,重創另一艘,己方也傷了一艘。
    重要的是,此戰1.證明了美國海軍的戰力,大大打擊了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的氣焰,扭轉了太平洋戰事的走向。日軍在太平洋地區由所向披靡轉入守勢。美國憑著當時舉世無匹的生產力,全力反攻。你打掉我1艘航母,我在一年內再造3艘。但日本限於資源和人口,打掉就補不上,由42年上半年在太平洋地區橫掃香港、新馬,攻入緬甸...,轉進守勢。註定長遠必敗。
    此刻很難想象,中、美航母群在台海開戰的景象,但又不能不以此為念。而且,美日大戰是80年前,當時海軍的殺手是艦載機,要從航母上起飛,突破對方航母的防空火炮,在近距離投下炸彈、魚雷。現在航母群對打,艦上就有精準的艦對艦導彈、魚雷,艦載機不升空也足以擊沉對手。何況還有本國基地發射的長程地對艦導彈,航母只怕淪為另類的坦克,開打10來分鐘就報銷。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230127五晚13°C 32%:Squid Game next?

    疫情大勢已去,下週一起中招免隔離。
    內地這次在12.7驟然放開,準到毫釐,難道真的是AI的精算?
    因為,緊接着那個多月,全國每日~千萬人染疫。但來去如風,及至春運時,14億人染疫+接種,已~群體免疫。一句話,在~1.5個月裡,完成了此前3年反覆封控的ordeal。
    故此,最近入境日、韓、台的內地人,染疫率由頭兩天~四成,一周十日內急降到<一成;香港與內地通關後,疫情不升反跌。
    與內地通關既然未再刺激疫情,本港3月回暖後,病毒活力下降,729萬人應可去罩。
    復常後,港人如何再出發?建制無疑係谷經濟,追回失去的發展。但非建制原來想玩政治Squid Game。看來是針對前兩年主持抗疫的2位女元帥。
    不過,呢次吹鷄既媒體分屬進步與民粹兩端。進步派追求政治正確;民粹派則係官都dui2,但雙方咁啱憎同一的人,以致新左與舊右殊途同歸。
    不過,729萬人已捱了3年,復常後,唔係想搏殺,就係反過離想抖下,怕唔係好多人想番過頭離鬥爭。上邊的人怕亦都係追回發展+修補裂痕,先求穩定。本地左右兩派屬意的鬥爭只怕曲高和寡。
    這樣說,純屬以事論事,並非想幫誰甩身。
    無論上面還是本地,追回發展很簡單,加班搏殺而已,內地人和港人都駕輕就熟。但修補裂痕難。3年來,疫情一再反覆,封完開,開完封,沒完沒了,全國都被牽住鼻子走。大家都厭了,很需要恢復對前景的信心。
    何況本地更有一個積累了20-30年的陰影。有去年遷英的港女不堪新生活的壓力,自尋短見。媒體高調報道,顯欲勸的後生念真的先走,唔好Nike 話齋”just do it”,番唔到轉頭。
    勸世有理。但只係話〈回流不應有包袱〉,冇實際既offer,點留得住出於政治想走既人?人地擔心、恐懼、抑鬱,睇到既係不斷有人甚至熟人上庭入冊、陸續有書報歌影視歌被剔走,佢地唔會理有冇理由被剔走,認定自己越來越唔自由。你有乜可信的保證來留人?單靠係西方生活的困難,嚇唔到人地深層次既要求。建制自己無須要咁多既自由和選票,但好多後生想要,彼此雞同鴨講。
    當然,呢兩年對想走既人不利:英國咁啱係1980年代初戴卓爾以來的the worst of times,暫時看不到出路。美國也好不了多少。Trump和疫情搧起了主流民族仇華。更麻煩的是,左右選民對半撕裂,選民只能在左的Biden和右到黐既Trump之間擇一。但這兩個主流派水火不容。民主本來講妥協,現在偏偏非白即黑。夾在中間的少數灰色選民,包括以為美國夠民主自由,熱心投靠的港青也被裹挾。Biden俾多2年(亦即自己餘下的任期內)由香港走去美國既「難民」,只不過係拖時間,解決不了問題。
    最近,本來最反中國的澳洲也為了救出口,與中國緩和關係。新西蘭則地小人少,生活太寧靜,更唔啱慣咗香港喧鬧的港青。餘下怕只有加拿大矣。
    一些港青移居5眼後唔開心,當地的環境不如意是事實。但唔怕講,50以下的港人,在香港富裕中成長,加上學校教育無均衡地自由化,普遍成了「溫室花朵」。
    港青以香港的富裕開放安全,無限度地自豪,形成不自覺的自大,對任何地方都冇興趣了解。既然全世界都差香港太多,知來作甚?港青愛旅行,但所到之地方求滿足食慾、玩慾、物慾,懶理當地人點生活,當地靠乜來維生,愛乜憎乜。因此,港青雖然都嚮往英國的民主、文化…,但去英國之前,對當地謀生、衣食住行與港相比的優劣毫無概念。到了才發覺很難適應。但在港已連根拔起,回不了頭。
    同樣地,人人都鍾意去日本玩,因為實在太舒服。但絕少人念過:日本服侍得人咁舒服,正是因為日人1.超服從;2.超守法;3超有秩序。所以,港人去日本做遊客好,但去居住就十有九頂唔順。當地人好conform、遵從、敬上…,而且很少隱私。鄰居之間彼此知道對方的職業、教育、親友關係、生活習慣。人人在背後都gossip同事、鄰居的事。港人受英國人教化,好個人主義。
    一句話,你喜歡俾日人招待,但人地招呼你的代價,你係俾唔起既。
    本地50前米已成炊。現在關鍵的是要徹底扭轉過去30年來,鼓吹無底線自由的學校教育。
    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你享有多少自由,反過來要有多少的自我約制,不能侵犯別人,佔公眾的便宜。我們現在的自由觀念學嗮美國的no fault。但誰來埋自由的單呢?.
    晚了。今午外出買了3樣東西,滿載而歸。但其中一樣暫未能set up,搞了很久都未解決。上文寫得很亂,沒有時間修訂了。抱歉。但希望意思是清楚的。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230126四午後19°C 59%:買客還看下一輪?

    今日年初五開市。積壓了將近3年的情緒和購買力借過年爆發,消費旺理所當然。即便二手樓成交轉活,也只顯示有人咬定復常,趁樓價反彈前吸納。至於兔年首日開紅盤就更不代表什麼:俾你做莊,都會入市做勢啦!
    本地消費亦即內地的「內循環」,港謂之「食自己」。14億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食自己也能撐一段時間。期間內不幫襯發達世界的話,對後者造成很大的壓力。但港人口只是內地的1/200,生活資料全靠進口,靠內循環好快就餓死。
    但即使內地,內循環怕也只能頂2-3年。這次自閉3年,似乎就接近極限--除了打仗對外封鎖,咬緊牙關紮炮。內媒近日再提「雙循環」,內+外並行也。
    說回本地,唱好消費,怕只是轉移內地客不來掃貨的失望而已。
    重新開關後,客是有的,但1.遠不如預期的多,2.不是來買的,而是真正來「遊」的。對中小食肆有貢獻,但名店得益不多。
    業界預告〈02.06日起有內地團 初期每日10多團〉。
    但跟團的多屬小客,藥妝看好,非名店對象。真正的買客怕要等1.關基本全開;2.內地下個長假,最快清明,才會現身。
摘自230126ST
    內地客這次不來,相信是內循環的效應。
黃山、張家界近日擠得水洩不通。由此看,內地的人口既是威力,也是煩惱。有人據說在零下十幾度的黃山(右圖)上擠了5個鐘才得以脫身。不怕說,這樣旅遊,貼錢怕都難請外人去。
    難怪港人專愛去日本。內地的山水甲天下,但擠迫加上公眾秩序,發達地區的遊客很難適應。你怎叫穿著整齊的西方退休團,與內地客排長龍等看名勝,拍照還要付錢?
    相比之下,在東京、大阪、京都閒逛,幾乎沒有壓力。地方整潔,秩序良好,出入安全,公交準點,服務認第二,怕沒有人敢認第一,絕少針對遊客的偷呃拐騙。此外還有食物、購物…,現更加上日圓低,去看京都可能便宜過去內地看世遺。
    說到底,14億人的內循環純屬權宜之計,非不得已不宜。 

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230125三晚13°C 62%:果然係經濟

    年初四最後一日紅假,氣溫低冇陽光,加上有幾萬港人正從外地趕回來,即便全港最旺的崇光路口都唔逼。維園好少印傭,中環好少菲傭。原來搬咗去維園草坪,匿係帳篷裡開喇叭播歌。
    至於年初三賀歲馬〈入場爆疫新高〉,只不過係因為3年來首次〈入場零限制〉,馬迷「放監」者。〈投注20.6億多過回歸前〉就更攞離講。即便回歸後這25年,年均通脹1%,97年初過年的投注額到今天,紙面上也已升了1.01既25次方=1.28倍。昨天的投注額=1.28x97年咁多?
    昨年初三比較意外的是,有本地菲男係坪洲拒捕襲警,被開3槍中2危殆。除咗19年街鬥,港警一年開幾多槍怕數得出。過年本地邪牌怕也循例收爐。竟有外籍猛男來破戒。且看西媒會否pick up,以證香港排外、警察美國化?黄營又如何發揮?
    更不幸的是有香港註冊的貨輪在日韓之間的公海遇風浪沉沒。船上14名中國人及8名緬甸人,暫時救起12人,但據說只有1人有意識。
    冇估錯:事前無跡象地一下子放開長達將近3年的高規格防疫,關鍵在經濟。連放開的時間都配合商貿接單的旺季。
    今天兩大港報都大談各省市趁過年派去發達地區,借拜年來搶今年的訂單。不用說,搶到的話,今年餘下的時間就要加班加點,彌補過去3年失去的收入,重建世界工廠的信譽。畢竟,競爭者趁這3年爬頭了,現在國際市場並非只有中國一個選擇。
    說到底,14億人自閉將近3年,人疲了,庫房緊了。再不放手拼點錢回來,難以爲繼。人民不開心,國譽也褪色。
    中國抗疫很成功,尤其是頭一年,人均確診和疫歿相對發達國家幾乎是零。但為期長,第3年開始backlash。幸虧最後懸崖勒馬,今年就是補救的第一年。
    美國的食物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新冠疫苗像流感那樣,此後每年秋天打一次。這會否成為國際慣例?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230124二年初三晚13°C 45%:自省的兔年

摘自230124MP
    日前有標題說解放軍撐BNO,我當時係街,未click入去。原來係駐軍年卅po賀年片:官兵+軍車擺出右圖的2行陣勢。上一行由左至右是2023,下一行的「兔」普通話諧音「to」,B=be。两行合起来是「2023 to be No. 1」。當局沒想到會被港人如此解讀也。但其實,只要把B改成b,同樣的讀法,好事者就沒得玩矣。
    「過去5天(年廿八-年初二)逾6萬內地客人次訪港 出境港人50萬人次」:出境~10倍入境,無怪乎市面顯得疏落。商家嗷嗷聲。但港人積壓了3年的外遊饑渴,一次過爆嗮好過逐的拖長離。
    在中國以外過New Year,我贊成叫”Lunar “以代“Chinese”,避開東亞鄰邦的國族自尊。除了韓人文史inflation,日、越、星、馬、菲…也顧忌中國人多富國強兵。中國人的表現也的確易予人話柄。內地人愛國兼有錢,自豪爆棚,缺少國族敏感性,在外易招忌。
    多年後,這個兔年華人大概很難不記得。美國人傑地靈、風景如畫的加州連爆兩宗華vs華的多傷亡槍擊案。先是加州時間年卅晚,南加州LA縣華人聚居市Monterey Park華人經營的Star Dance Studio 11死9傷。接著當地年初二,北加州三藩市近郊的San Mateo縣小城Half Moon Bay,有2個華人農場合共7死。
    第一案港年初一傍晚傳抵時,我以為是Trump反華和
爆疫初期中國被指病毒源頭造成的種族仇恨,趁華人過年聚集來發難。怎知係出身越南的華人針對認識的華人。及至港今年初三,北加州案又係純華人,彼此有關係。
    華人怕要自己好好反省。內地多年來不時傳來當眾濫殺的兇案。如今有人在美國獲得擁槍的自由,令這種能力倍增。禍首到底是華人的深層次問題還是美國槍械氾濫、暴力意識所害,正反必各執一端。有人說責在美國,有人說責在中共。你信誰,最終看你的國族觀。
    未來這兩個月,中國最擔心的,怕是美國官方排名僅次於正副總統的新任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Kevin McCarthy會否繼前任民主黨人Nancy Pelosi的後塵訪台?
    McCarthy上月競選議長時,投了十幾次票,才勉強獲得大約20位極右派議員給票過關。他為了這20票,願意自削主持院會議事的權力。反過來,亦即極右派在400多席的議會裡,握有可以左右重大議案的關鍵少數票。
可以吃的校名(摘自230124OD)
    McCarthy如果不去台灣,可能會被極右派用其他重大議案通過與否來要挾。但以第三把交椅的身份訪台,中方只怕又來一輪戰機空母繞台,而且越來越近。兩岸萬一擦槍走火,美國擔當不起。一來仍要大力撐烏,難以兼顧東西兩線。何況總統已80歲,明年就大選,哪有這個精力內外出擊。
    中國今年也要卯力趕回過去3年失去的發展,肯定不想在台灣問題上節外生枝。除非綠營逼宮,否則當以不變應萬變。
    所以,McCarthy怎樣化解極右派的逼迫,做點姿態讓他們得以收聲,關乎美中今後一年的關係。 
    最後,謝謝橫濱山手中華學校800中学生过年包10,295餃子,砌出7米x21米校名(右上圖)

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230123一年初二晚19°C 85%:再見遊客

    初二午飯後再次由天星沿彌敦道北行,順路看廣東道的名店段。
    拖喼絕無僅有,行人都不多,連平日多人的海防道都很暢通。內地客看來未至,本地人怕又忙於拜年、出行。但傍晚看Now,廣東道有內地客。也許旺午前。
    但又並非冇客。行到旺角段,等過海巴時,有1男2女裡的男子用普通話問有沒有巴士到「索道」?我一愕,聽了接著的「山頂」,相信指纜車。說沒有車直接到那裡,下車後要走六七分鐘斜坡,穿過公園。後來,過海巴停完金鐘後停中銀,才知道自己少用中銀站,忘了叫客在中銀下車,沿花園道上坡。是為途人出口與專業帶街之別。
    怎知在中環等小巴時,又有1男1女裡的男子用「普通話」問:A15哪裡坐?我一愕,心想去機場何不就近搭機鐵?但男的接著說「山頂」,這才知道對方搞錯15號同A15,於是指他們去交易廣場地面的大巴站。
    2人走後想起,先後兩批客同樣講普通話,但聽腔調,尤其是第二組客裡的女子離去時的「謝謝」,似分屬台海兩岸。可台、港還未完全通關,台灣中年男女來港旅遊·又覺得不太像。
    但再回想,最怕指咗條黑路俾3人團行。男生問路時,好像提到「東涌」。索道+東涌,莫非真想去昂坪和寶蓮寺?但時已3點多,冬天5點多就天黑,不太可能吧?
    我本以為,如今手機有實時地圖甚至街景,交通apps有巴士沿途站名和抵站時間,九成幾人可自助遊。但看今午的2次巧合,港人若能隨機幫兩句,仍有需有。但:
    1.要增加景點的指示。就講今日有人問既交易廣場15號站。交易廣場既小巴站近大路,有高墻與大巴站隔開,遊客從大路走進來只見小巴,以為15號都係小巴,問勻都唔見。但而家既港人懶理與自己無關既事,十問九唔知。何不在墻上掛塊指示牌「…號站請在前面轉左」,省卻遊客的焦慮和本地人被問的尷尬。
    2.今午第一批客問我之前,也問過其他路人。此人後生,普通話無地方口音或北方捲舌腔,但也許說「索道」而非「纜車」,港人醒唔起,回應時不得要領,他也聽得一頭無緒。
    翻譯有2個層次:a. 純技術性的語音和字義轉換,數學上1 to 1 correspondence的機械轉換,電腦~95%勝任;b.文化差異,一些字詞要按不同地域的習慣,轉換成地方慣用詞。例如:「計算機」->「電腦」,「公交」->「巴士」。這其實並非港vs內的問題。同種同文的美vs英也有需要:手機全球唯美國叫「cell phone」,洗手間美國「rest room」vs英國「WC/toilet」。公共場合針對特定對象的指示牌也要入鄉隨俗。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230122日年初一晨日19°C 85%:3 'blue ants'〈天宫送福〉

摘自星LZ
    中国建成长期的太空站后,第一次过年。3名太空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搭年卅在「神舟十五号」上手持3人亲笔写的(新闻没有说是在国内还是在太空写的)春联向国民拜年(右圖)。(注)
    上述3人22年11月29日深夜乘神舟十五号飞船升空,预计在太空停留半年,回家时已入夏矣。
    照片里,3男穿久违的深蓝色中山装。记得文革后期的1972年2月底春节后,为了借美帝来抗衡前苏修的威胁,中国闭关20多年后,毛主席突然重启国门一扇缝,在书房接见帝国主义头子的美国总统Richard Nixon。数以百计的美国记者涌去北京直播。美国精英足足有二十几年没见过大陆人,走在街头的第一个印象就是「blue ant蓝蚂蚁」国度。因为,当时城市里的男性几乎清一色穿深蓝色中山装。
    现在再去中国,恐怕走遍北上广深,都很难看到一只蓝蚂蚁。真的有人穿着上路,怕要不是拍戏,就是有话要说。
    前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接着用了不到2年,建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组成的太空实验室。
    中国太空站今后将长期有人驻留。
    只怕有人会说,中国太空殖民矣!

    注:獅城慣用簡體,博主摘錄LZ後懶得再用Word轉繁體,接著打字也都變成簡體。如果唔啱你睇,抱歉!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230121六年卅午後17°C 77%:兔年中拼經濟俄拼命

    年三十午後,家家準備團年。還有不到十個鐘就去「苦」(粵音同虎)接兔。
    但任何大節,對我來說都是事前期待長,真正過節時轉眼即逝的anticlimax,隨俗以平常心過。
    展望兔年:全球邁入「疫後」。經濟上,中國趁美歐衰退和內政爭拗,卯力再度拉開自閉3年期間,被對方拉近的距離。中國恍如2008金融海嘯期間,再度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230122年初一後補:hk01〈新華社:中國抗疫三年為全球經濟復甦贏得戰略空間〉)。不同的是,現在中國手頭也緊,不像2008,恍如全球的金主。
    但俄攻烏戰事會惡化。烏近月佔上風,想乘勢奪回04年被俄取得的克里米亞半島,獲美歐武器加碼供應。但俄視克里米亞的不凍港如命,再次徵兵,暗示若戰況失利,不惜用核武。今年頭幾個月,軍民的傷亡會大增。但烏有美歐為後盾,俄很難翻本。
    港今年會動如脫「兔」,跟從國家谷經濟,追回3年自閉的損失,同時穩住國安。為此會1.加快引入高才和港漂,以補外移的本土人,想走請便;2.著手建設北都和明日大嶼,雙管齊下將都心北移,讓香港融入大灣區,與內地成爲一體。
    台灣人愛政治,明年11月大選,今年又將綠藍政治掛帥。去年11月九合一地選綠營大敗,女總統引咎辭任執政黨主席,由前副手以接近全票接掌。一如所料,民調顯示:如果現在就大選,民進黨仍然會大勝。
    顯然在台民眼裡,綠營有國族無經濟,藍營相反。因此,民生不妨丟給藍營去改善,但國族要靠綠營來頂住對岸。藍營選總統輸少當贏。
    這種二分法有點像美式足球:每一隊都有1隊offense team和1隊defense team,由不同的球員組成,比賽時輪流上場:這一輪A隊的offense team攻B隊的defense team,下一輪倒過來,由B隊的offense team攻A隊的defense team。因此,美斯和C朗如果打美式足球,永遠沒有機會在場上比拼。
    團年飯近了,就此打住。兔年順利。

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230120五年廿九晚18°C 78%:每況愈下的日劇


    
1月第3周,冬季日劇播到第2集。
    我近年只看日劇和英劇。日劇只看其中的刑偵,職場,生活,不看校園,純愛,胡鬧,恐怖,變態。劇種之後,接著選兿員,跳過討厭的。
《逆轉管弦樂團》(摘自劍心網站)
    相對於中、韓劇,日劇嚴格按月份上演,很體現日人對時令的執著。每年1-12月,每3個月1季,依次是冬、春、夏、秋。季初開播,每週1集~50分鐘,通常10集,接近季尾播完。接著那個月就換季播新劇。
    目前的冬季劇,我看過頭1、2集的有,以喜愛度遞減排列:
****《逆轉管弦樂團》:勵志喜劇,門脅麥(附圖女)+田中圭(附圖男),門脅麥造型可愛,田中圭演技冇得彈。
***《今晚是壽喜燒哦》:溫馨生活喜劇,蓮佛美沙子+ Triendl Reinaトリンド ル玲奈。後者是德父x日母,相貌是白人,但地道日語,在戲裡的角色很可愛。
***《6秒鐘的軌跡~煙花師望月星太郎的憂鬱》:職人+倫理喜劇,橋爪功+高橋一生+本田翼。情節監粗離,無可信的解釋,純靠兩位男角的演技,尤其係老戲骨橋爪功。
**《警視廳局外人》:搞笑刑偵,西島秀俊+濱田岳+上白石萌歌。前兩位男星是我的favorite,但此劇太胡鬧
**《Get Ready》:勸世醫務劇,妻夫木聰+藤原龍也+松下奈緒。救世神話,可信性=0。
**《女神的教室~法律青春白皮書》:校園勵志喜劇,北川景子。無說服力,演得差。
**《陷阱的戰爭》:常見的政界黑幕,將好人逼上梁山報復草彅剛,太誇張。
**《佔領大醫院》:恐怖分子挾持人質,Bruce Willis式救人懲兇動作片,櫻井翔,誇張∞。
    因此,十幾部冬劇裡,我只有《管弦樂團》十有九會看到底,《壽喜燒》《煙花師》也可能看得完。餘下的4部抽著看,頭幾分鐘如果悶就skip。
    6-7年前開始看日劇時好啱睇。但近年水準大躍退,個別劇集慘不忍睹。我沒有Google,希望知日的網友tell me why。
    英劇我則幾乎只看刑偵,懶得看家庭倫理劇。日前看近年英國最紅推理作家Anthony Horowitz以二戰為背景的《Foyle’s War》。第一集就很大膽:英國警方篤破間諜培訓基地涉嫌在本土謀殺自己學員的陰謀。但限於戰時的國安約束,無法起訴,只好不了了之。
    相對於日劇衰落,英劇似乎保持水準。
    我不看內(陸)劇和韓劇,首先出於價值觀。內劇和韓劇很反映社會的意識形態:國家谷發展,個人拼錢炫富。戲裡的角色像櫥窗裡的假人,但求靚豪誇,無現實意義。我為人太現實,懶得幻想,看不下去。次之每部有20-40集,我沒有耐性。我看刑偵,經常1集1個案子。

230120五年廿九晨16°C 56%:疫情下斬人、危駕何其多

    過年前有家事,外出多,碰巧新聞多,只能隨意寫。
    東亞各邦果然鬥快撤限:南韓搶先01.30去罩。
    近日2花邊:
1.港人大概不記得誰是Jerry Lin林書豪,打NBA不順手,最近十年八年轉戰台海兩岸,但戰績平平。如今30多,宣佈結婚2年了。希望他找到下一個事業點。
2.有史以來最快的百米飛人牙買加Usain Bolt疑遭金融詐騙(可能是虛擬貨幣之類),1,270萬美元存款據說僅剩1.2萬。說不定要復出搵銀,跑不動也可以做騷搞笑帶貨。
    港即日有2大新聞:
    1.大狀公會籲國安案勿一刀切禁海外律師。沒想到?
    2.日出康城以南填海20公頃(編號將軍澳137區),可建5萬戶,公7:私3,最快7年後遷入3.4萬人。不過初期未有港鐵。但發展時肯定已預咗築路,繁忙時段會有足夠的大小巴,雖然會逼的。媒體大字標出,只係以「督」政府以博Like。
    年來斬人、危駕、販毒(尤其係利用未成年從遠方運入境)、自殺特多。黑幫和駕駛人似乎好燥。與疫下疲勞、冇得撈、抑鬱有關否?疫去後會回落還是會成為社會風土症?
    日前3男3女因在旺角銀城廣場「隱世市集」出售「獨」書被捕,其中3人今午提堂。國安法生效2.5年後,仍有這許多人光天化日(雖然是鬧市暗角)下對著幹,點到你唔服?此前二三十年學校no fault教育之功?
    投行出身、娶印度巨富千金的印裔英揆,不久前因為要國民節衣縮食,激發貨車司機、以及靠公家開飯的教師、護士罷工。如今,實用主義的法統要將國人的退休年齡由62延長到64也引發全國罷工。
    法國人的生活品味世界第一。但也正因此,遠不如英人、德人勤勞有紀律。法統被工會比喻為英國鐵娘子戴卓爾再世。鐵娘子當年狠打工會,但遠不如美國的右派總統Reagan成功。美國人沒有歐陸工業革命後狄更斯筆下的經歷,只知自由經濟之好,不知其副作用。因此,美國人在西方世界裡最反共。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230119四年廿八晚18°C 56%:中國對外大拐彎

    洗邋遢日,暖。明週五年廿九,有些店鋪預告收爐。
    前兩年過年港人無法出行。呢次迎兔好多人要外遊、探親補番數,看來離港既>來港既。商界又會呻冷清,要求出政策補數。
    今日此文「博」得辛苦。午前擬就初稿,不料臨時宣佈01.30年初九起染疫不再隔離,可如常外出。即便症狀較重,留家服用撲熱息痛還是求醫、call白車,貴客自決。只好全文推倒重來。
    看來,港正追隨內地,以最快的步伐放開。只要過年不因外來客而爆疫,有可能3月初就去罩,以賀北京兩會。04.05清明之前,所有的社距限制都會「清零」。至於病毒清零與否,順其自然。
    國家主席新春祝願說,近3年將新冠界定為「乙類(傳染病)甲(類,亦即高危類別)管(控)」是正確的,因為經受(意即頂住)了病毒變異的衝擊。
    但新冠隨著症狀變輕,內地上月已將其由加辣的「甲管」降回到本應的「乙管」,與流感相若。
    日本不知是否怕落後於人,隨即傳聞4月1日前,將新冠由目前的第2類傳染病大降3級,等同流感,到時會去罩。既謂04.01「前」,亦即只要形勢許可,3月內任何一天都可以去罩,不讓香港獨尊。東京、大阪3-4月的「花見」肯定逼爆。
    現在幾乎所有地區都很靠旅遊。旺季若不開放,外人不來,自己國民大量外遊,庫房將雙重出血。韓、台可信會跟上港、日3月放開的步伐。
摘自230119ST
   內地除了放開防疫,同樣重要的是,對美也想緩和。美卿一宣佈02.05元宵訪華,外交部即表示「歡迎」,而非冷冷地說願見其成。副總理劉鶴接著借世經論壇見美「女」財長。合照時一反近年常見的板著臉握手,笑得燦爛,張開雙手作迎客狀(右圖摘自ST),明言「中國又回來了」,會與世界加強合作。
    由此看,閉關將近3年後,中國深知不能3年又3年。必須從本身的實力和需要出發,重新衡量在國際社會應有的角色。
    希望美國看到中國這個合理的要求,與華合作發展而非趁機加碼堵截,逼使中國重新以國族為盾,以戰狼為矛。這長遠對美國和盟友也不利。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230118二傍晚16°C 56%:3月開嗮?

    冷了幾天後,今重見太陽。感覺上,見日就暖,見風就冷。今冬冷暖交替,4-5天一個週期。冷的日子合計似乎多過去年。
    MP港聞頭:〈消息:最快過年後撤隔離令  3月除罩〉。除罩應屬復常最後一著。
    但此「消息」可否解作當局的「預告」,Marquez所謂foretold?當局此前放料多見於另一媒體。
    近年興講好自己的故事。但心急乃人之常情,「講好」往往變成「唱好」。
    內地2022年的人口自1960年大饑荒(舊稱「三年(指58-60年)天然災害」)以來首見負增長,亦即少過2021年。有港報樂觀,稱中國的人口〈紅利未消失〉;但有同行引述學者稱,負增長〈早官方預期9年 統計局料持續〉。咁去年既人口負增長,到底好唔好?
    同樣的,講到2022年的GDP增幅,有港報稱〈「保三(3%)」勝預期〉(言下之意,本來以為少過3%),但有外地華文報指〈远低于官方目标〉。若此,去年增3%到底係成就定遺憾?
    同一個數字,想讚就從標竿的左端看,想踩就從右端看,社會上總有人樂觀,有人悲觀,講乜都有人buy。媒體利用這種心理,分為利好和利淡,迎合不同的受眾。
    但客觀上,今年2023是中國苦了將近3年後翻本的良機。現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發現,〈2/3經濟學家料今年全球衰退 關鍵看烏戰和下行風險 歐美最慘〉、
    對中國來說,正要趁今年〈歐美最慘〉,追回過去3年失卻的增長。看形勢,中國說不定3月初兩會期間就會拆除所有防疫屏障。接著的9個月,14億人會拼命追回失去的時間,勢不可擋。
    試想:2023如果歐美增長-1%,中國+5%,中國就追回了+6%。若2024歐美+1%,中國+6%,中國就又贏5%。2年合計追回11%。這個走勢只要持續3年,中西的增長差距就可能重新拉大到中國放緩前的水平。
    歷經3年疫情,中國的王牌清楚不過:安內攘外都靠高增長。因此,過去這個把月驟然放開,是戰略性的轉進,絕不動搖。
    香港不用說要全面配合。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230117二午14°C 71%:國際排名必有理?2.0

    傍晚後補:原文上午上博,有關商鞅的一段當時純憑記憶。午後有點懷疑。翻查歷史發覺記憶錯亂,論點雖然不變,但有關的事實移花接木,立即更正重寫,將本文的2.0重新上博。上午的原本作廢。謹此致歉。

    〈政協林鄭無名〉,我估係佢(或包括家人)自知港人憎,做就實俾人踩,從而婉拒。否則,中央樂得俾個位佢以堵人之口。有媒頭條大做,只說明其亦屬憎派。
    今日真正的頭條其實係:一身同掌國安與中聯辦既鄭生履新後話,〈港不亂必大有可為〉。「大有可為」或可解作港話既「有著數」,相當於鬼話「carrot and stick」裡既carrot。說白了,你地好好哋,中央必定錫嗮。
    年晚流流,昨多一工傷慘劇:年糕廠趕工,有人開工時〈倒栽蔥落入攪糖機不治〉。原來係東主64歲既母親,懷疑暈倒落入轉動食材的大鍋裡。這類煮食大鍋本來按例用罩封住,以防外物落入。但一些工場為方便攪動食材,往往撤走保護罩。法例再完善,也難逃市場壓力。
    有西方機構就Safety/Crime Index為全球142個國家地區論優劣。排頭的依次是:卡塔爾、阿聯酋、台灣、英屬曼島、阿曼、香港(較2022年升1位)、亞美尼亞、日本、瑞士、巴林。
    我出於無知,感覺上,海灣油國排頭,因1.伊斯蘭式嚴刑峻法,隨時斬手判死;2.油元多,國民富,有需要就買,少偷搶…。但換了人權機構論優劣,海灣油國單就婦權,就已被踢到榜尾。至於亞美尼亞,由於篤信基督教東正教,與伊斯蘭鄰邦阿塞拜疆是死敵,隔幾年就打一次。故此即使國內治安良好,外人最好都少的去。要說安全更勝日本,對港人來說絕對係垃圾。
    西方有很多這類智囊機構,自製標籤,定期評比全球各國,製造話語權。但我懷疑背後不少帶有利益,主要是意識形態,例如我信人權、自由、環保、平等…,就製造指標來捧我認為好的國家,踩衰既,藉以鼓勵各國效法排頭者。媒體一般懶理評比者的背景,只要能博Like或自己啱聽,就引之如儀,甘被這類機構利用。
    就以上述安全犯罪指標來說,中國戰國時代的秦國起用法家商鞅,嚴刑治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從而得以強大,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
    但商鞅嚴刑得罪人多被整,要隱姓埋名潛逃。怎知旅舍奉商君令,不敢收留身份不明的旅客,令他被捕處決。商鞅造就了秦的霸權,卻死於自立的峻法。此後世人以「作法自斃」為誡。
    法律不怕嚴,但要公眾心服。單靠嚴厲來鎮人,即使行得了也不會通達。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230116一近午陰12°C 67%:有喜有憂

    港澳兩地,尤其是>九成靠旅遊的澳門,這次兔年可望鬆一鬆。港媒〈澳門料新春日均旅客>4.7萬 酒店多爆滿 過年月賭收或超預期〉。
    港穗高鐵昨恢復,今建制報頭條報喜〈名店街爆人龍〉,高唱〈年宵花市今日開〉。
    我週六也曾特地行廣東道。其中兩間相鄰的名店門口係有短龍,但冇人拖喼,我唔敢話係內地客。內客當然會湧來,今週一係高鐵通第2日、兔年倒數第6日,怕周中先漸入佳境!本地人辦年貨趁早。
    昨港媒反過來高調報道港人豪遊東京。但昨匆匆上博,忘了引述MP前一天報道的澳牛太子爺留學日本、娶日妻落籍,但入鄉隨俗之餘,係東京淺草開食肆弘揚港食。不過唔包括帶攜佢家族發達既澳牛快餐。我可以理解。澳牛待客既精神係:唔使急,最緊要快!但日人既文化慢條斯理,貼身服務,跟唔上澳牛一分鐘上餐、十分鐘起身既光速架!希望太子爺成功。港人係東京如果有時間,不妨去睇下。
    內地有專家說,14億人口裡,感染人數上升的速度超出估計 不到20天就走完了別國3年的路。聽來像早期政治運動時代高呼的多快好省、超英趕美,「一天等於二十年」。
    衛健委公佈放開以來~6萬人疫歿後,長期被視為非官方發言人的胡老總補充說:~6萬是“在院死亡”數,亦即不包括染疫後未入院而死亡的。此說有理。
    下一個問題是:就國情來說,院內死vs院外死的比重大概如何?再說簡單些,院內少過還是多過院外?差距大約是多少?
    我隨機地想,按香港vs內地的家庭經濟、食住、醫療等條件,如果用港729萬人日均~50人套用在內地,會否太離譜?
    近日疫訊一喜一憂。喜的是日、台都說,入境內地客的有疫比率降至~10%,與01.08放開頭兩天的~30%差天同地。若此,內客湧港播疫的可能性不大,人日的日確可能也不夠2萬。這兩天才想到:最近港日確逐漸回降,會否是濕熱如早春,新冠怕熱?
    憂的是:美國疫控中心CDC說,Pfizer輝瑞藥廠如今廣泛使用的二價疫苗(亦即港的復必泰二價)或與一些長者中風有關。此說未經科學確認。但長者最需要疫苗,如果偏偏不能打,咁就好弊。
    希望港專家能及早澄清這個憂慮。我都係長者,只不過暫時未有資格打二價。但先父死於中風。見過鬼怕黑。病者苦,家人更苦。
    內地「寬疫」一步到位,不用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把過去3年失卻的成長追回來。原來,2020和預測的2022都<3%,1978年底改革開放以來最低。(參考日前MP中國版頭條〈粵清零3年耗1468億 支出年增50% 疫情反覆致失預算 有地區開支10.9億變28.1億〉)
    中國對西方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導彈、空母,而是14億人的購買力。但購買力靠持續的高增長。90年以來年增7-8%,一下子連續3年掉到3%,莫說購買力下降,14億人富了30年後,突然手頭變緊,心理上也很難適應,必須盡快谷翻上去。各省市日前重演幾十年來的做法:爭相預告本省市今年的增長目標,普遍~5%,但個別高到7-8%。今年各省市看來會好似開放前期咁搏命,而且或明或暗地鬥快博政績,難免有些亂象。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230115日高鐵重開日午後19°C 72%:遲來好過不來

   今晨高鐵重開,似乎暫只半滿。要周中漸近過年滿額先受考驗。但可信都會暢順。
    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接替駱惠寧出任中聯辦主任兼特區國安委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顯見國安乃香港的重中之重。相信會leave no stone unturned.
    WHO一再出聲後,中國衛健委昨說:由22.12.08公佈新十條到23.01.12,新冠相關的死亡~6萬。頭尾~35日,亦即疫歿~1,700人/日。
    按北大估計,放開以來,全國累計>9億人感染。若同樣以35日計,亦即感染~2,600萬人/日。
    若此,疫歿率~1,700/2,600萬~.06%=萬分之六,相當低。
    與香港729萬人月來每日疫歿~50人相比,內地疫歿率~香港的2成。
    衛檢委的公布獲WHO讚賞,看來收貨。但意猶未足,鼓勵中國繼續公開資訊、
    中國這次宣布放開後,隨即表示不再每日公布日確,同時大幅收窄疫歿定義,14億人每日只有個位數。但與此同時,殮房、棺木、殯葬爆棚的影像瘋傳。
    全國每日疫歿屈指可數,相信是只算此前無病癥,死亡時唯確診新冠者。但誰都知道,以流感為例,本身絕少會死人。死的絕大多數是老弱、長期病患。健康本來就麻麻,再感染流感,免疫力弱上加弱,令原來的病惡化,最終器官衰竭。若併發症不計,只計單單死於流感的,自然幾乎清零。
    但當時或求盡快放開,對後果十五十六,才臨急改用這樣的定義,以免驚動外界。惜難與世界接軌,WHO罕見地嘈完又嘈。
    如今總算再次回到直路。14億人彆了將近3年後,這次閃電放開,幾乎無人不叫好。但過去這個月的經驗,要好好總結。說到底,14億人一天只帶走幾個,即便交通意外都遠不止此數。中國的AI或僅次於美國,放開前隨便按個鍵,都知道什麼是ballpark。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230114六午24°C 84%:讚麥記&...

    近日反常地暖濕,今日清晨23℃~北歐夏天。室內的食物、藥物要重入雪櫃。
    我昨一年來難得地唔夠運:落街辦事。事後出離落雨,冇帶遮。而且越落越密,捱咗兩分鐘就要遁入麥記。但下晝2點實在太飽,只能齋坐。
    有taste、思想進步要憎麥記。我冇咁叻,反多謝佢僱用殘障者;廁所對外公開;齋坐唔趕人。我昨日齋坐個間,就有一位兒童身高既執枱員。有的擔心佢點stack番的trays上垃圾桶頂。但人地自搵自食、唔怕公眾既目光、服務社會,好!
    當然,麥記咁做帶有公關成分。但對手大可仿效,幫多的人。
    係麥記咗半個鐘出離,雨仲係咁密,只好放棄餘下的行程,衝入地鐵。
    但番到屋企搵唔到把遮先知:其實一直係背包裡。我又竟然蠢到淋雨個陣唔睇下背包有冇料。有冇公院肯為我驗下係唔係老人癡呆?
    寫至此,RT傳來:港樂壇教父Uncle Ray離世,享年98:繼續一個時代的過去。月前還在媒體上見這位樂觀的老人家亮相,未聞有異。
    而同是這兩天,我也有熟人近百歲的長輩驟然離去。但高壽者事前無跡象地離開,反過來看也是福氣。自己少了最後一段時間臥床無助的苦痛,省卻家人求醫、探望的焦慮、奔波….。
    聽日01.15高鐵停咗將近3年後重開。實時新聞會照例炒:頭啖湯客的喜悅、行程意外受阻的不忿。但社會影響要到週中,100萬內地客持簽證陸續抵達方知。然後是接近週末,每日幾萬港人北上回家過年。過年市面旺定淡,要看內地客的消費能否彌補港人外遊和北上的「損失」。然後當然是疫情會飆上多少。
    喜的是,建制報期望遊客重臨救市之餘,開始兼顧其副作用:社論勸〈做好應對免招亂〉(博主注:內地對居民的簽注,一證准去港澳台3地。但由於台灣未接納大陸客,故這100萬有證者只能來港或澳。但其中只去澳不來港的應屬少數。抗疫前2019年的香港「街鬥年」,內地客赴港4,377萬人次、赴澳2,700萬人次,這次應會有>80萬內地客在人日前離遊街)。
    今天有3則新聞值得一記:
1.憂借春聯「擦鞋」 台北禁用「萬安」宣傳〉:近年少看台灣內政,今晨見題一愣:過年祝你「闔家萬安」有何不可?原來,香港可以,大陸可以,台灣一般也可以,唯獨台北不行。因為:新市長叫蔣「萬安」 ,怕藍民拜年時,借恭喜他人來吹捧市長/藍營,被綠營借來抨擊。
    這招高明!因為,這位蔣後生是綠營眼中「獨夫、劊子手」蔣介石的曾孫、蔣經國的孫兒,丁點差錯都會被綠營放大,影響明年11月大選藍營的機會。此人去年11月九合一當選,首先是因為綠營/蔡英文過去兩年無政績,連淺綠都搖頭;次之是後生靚仔有朝氣,十足台版姜濤。但選民善變,只要幾個月就可以反枱。因此,藍營選民在台北,晚間聚會後分手回家,最好是說Good night,不要「晚安」--除非說台灣話/閩南語。
230114MP
2.2023年第二週,俄攻烏在烏東的Donetsk州鹽礦小鎮Soledar打了開戰11個月以來最血腥的一仗,衛星圖像顯示全鎮幾乎夷平(右圖摘自MP)。
    烏方稱有559名居民,包括15名兒童未能撤離。俄話贏,烏未認輸。但比較雙方口氣,可信俄奪得此據點。問題係代價:雙方都未公佈軍民的傷亡。Not a good sign.
    開戰未夠1年,普統兩次易帥、徵兵。最終會否重蹈蘇聯末期打阿富汗的覆轍?
3. 〈港網民遭拒入境澳門 引述司警指因「言論偏激」〉當年在亞視門外獨自示威的後生仔昨赴澳,入境時被截,長時間被問話後遣返。過程中,澳警羅列其網上言論,表示對其了如指掌,指其「偏激」,決予「小懲大戒」。
    此子回港後上Fb稱,「估唔到我呢類二三線人物都被睇中」。有人會視為榮耀,有人會視為恐怖。總之,這就是reality。偏唔偏激唔係你自己講既,人家有法律定義,不容得你simple and always naïve。死撐的話,不如另謀出路。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230113五晚23°C 88%:反思3年再出發

    近日日確回落不足為喜。要等下週內地客開始駕臨,再過一周,亦即兔年頭幾天才能作准。按日韓迎客的經驗,即便入境者有10%人帶疫,本港日確也會顯著反彈。但即便重回三幾萬,只要95%是輕症,仍可以平常心待之。
    令人擔心的其實是疫歿,今日上到71。月來持續>50人/日,每個月帶走近2,000人。相信主要是有長期病的長者、冇打針或上一針超過半年者。
    想減少日歿,專家勸市民打新到的二價疫苗,打一針可應付兩種變種。
    記得肺炎疫苗好像有13價的,而且只須打一個round。希望一年後新冠疫苗也可以多價,而且一針至少可維持一年。
    2020年初新冠初發時,內地可能出於集體化、少計算行政成本,幾乎打一開始就以圍封、測核酸(PCR)來防控。這在不明所以、無藥無疫苗的爆疫初階有需要。
    但到了2020年秋冬,西方開始有疫苗。與此同時,症狀似乎沒有上半年那樣可怕。西方的防疫轉向谷針。但中國開發疫苗相對較遲、效力較弱,對外很少提國人打針的進展(新聞從未說領導人或KOL公開接種)。由此看,主要仍是圍封、測核酸。
    接著西方鼓吹人與病毒「共存」,中國也反過來強調「清零」與之鬥爭。清零說白了就是人與病毒有我冇你。這看似防疫觀點之別,實則內含西方重個體vs中國重集體的體制根本。西方承認社會多元,無法求同,彼此只能妥協共存。但中國出於馬克思觀,正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無法共存,前者必須消滅後者,世界才能大同,因此,人也只有滅絕病毒才能安心。
    可問題是,馬克思個半世紀前針對的是人類社會,大概沒想過是否適用於人vs小億億倍的納米nano物體的鬥爭。如今看來,馬克思主義對後面這場鬥爭是不適用的:人類社會任何一個時間只有兩種階級,一個必定消滅另一個。但自然界裡除了人,還有恐怕千萬種生物,直覺上很難把這千萬種生物都歸入同一類。反過來,人類從己身的生存出發,是與絕絕大多數的物種共存,而不是消滅之。當然,不否認有個別物種,我們需要消滅之。但這會是數目多到億億億億…計的微生物嗎?即使做得到,人類是否有這個必要?付不付得起這個成本?
    在這個問題上,科學界的看法是對的:地球還未有人十億八億年前,就已經有微生物,包括病毒。它們的種類怕數以億計。講得難聽些:你人類死嗮佢都未死。再說,它們生存的成本很低:恆河沙數,幾天就一代,精於變身。人類宏觀社會用真金白銀來消滅它們,多多少少是殺雞用牛刀。中國如果算算過去3年來封控、測核酸的直接成本(防控人員的薪水和物料開支)、間接成本(居民損失的工時、收入…,工商經貿的損失,學生3年內斷斷續續失課…)、非物質成本(親情、友情的疏離,鬱結…),如果能折換成貨幣,可能是百萬億之數。更不要說:有上億學生這3年失卻課堂教育、朋輩關係、師長身教…這3年已永遠失去。這億計人一生中有3年的半空白,成為一個特別的群組,就如經歷一次重大動蕩,例如內地早期政治運動的一代。
    這個問題還在發展。疫情過後,中國有必要深刻反思,以為殷鑒。
    累了,就此打住。

230113五午陰23°C 90%:點解

摘自ST

    
點解1?前日有後生仔揸BMW(右圖)在廣州鬧市刻意撞人5死13傷,被截停後下車灑紙幣。報道說,此人開車外出前一刻還與父親對話,並無異常。
    內地以往當眾的狂暴傷人案多來自中下層,出於私怨或行政結鬱(例如被單位罰被炒),針對特定的個人或機構。
    但這次似乎1.來自中上層;2.無可見的訴求或精神問題;3.隨機。撲朔迷離也就顯得敏感。
    或因此,事發第3日,未見當局交代。
    目前唯一可以估到的,怕只是此人的下場。
    群眾心理:唔交代,會有咁衰念咁衰。    
    點解2?英超no. 2曼城聯賽盃8強作客,吞榜末的修咸頓2隻光蛋,未聞球證誤判。這種大冷門通常是因為強隊次級賽事只出後備。但細看:1.上半場輸2球後,下半場已改出王牌殺手Haaland等正選;2.但全場0中籠,Haaland也冇luck。
    以英超的管理,不會是打假波。由此看,前輩伍晃榮話齋,球係圓既。足球的「意外」的確可以好離譜。
    更離譜的是:上屆阿仙奴一塌糊塗,連歐霸都入唔到。但今屆由頭帶到尾,幾乎重演前兩屆利物浦、德甲拜仁的雄風。但陣容裡並無高價大牌。看報道和片段,運氣似乎係最大的功臣,好多場都好好彩。唔到你唔服。且看能否維持到季尾。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230112四晚19°C 94%:楊紫瓊擺脫花瓶成大器

    兔年倒數第10天:高鐵疫後開賣,轉眼就清倉;灣仔海傍東行黃昏罕見地塞車。復常開始進入high gear。下週下午出街MTR為上。
    WHO由新冠元年「親華」到新冠三年變「親美」?其衛生緊急項目執行總監Michael Ryan不僅反覆促中國提供更多疫情資訊,更將中國的死對頭捧上天,說美國「極透明」。「極」者無人可比也。中國是WHO頭幾位的出資國,且看WHO下次募款如何過關。
    這次內地在疫情海嘯中宣佈開關,日、韓作為最靠中國遊客的東亞大國,內心恐怕就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又是歡喜又傷悲」。喜的是萬計闊客又將湧來掃貨,挽救拍了三年烏蠅後,食穀種食到怕的旅遊業;悲的是不知會否有遊客帶入疫情?倉促中,兩國宣佈對中國(包括港澳)遊客另眼相看:入境要報甚至測核酸。
由於日、韓對歐美遊客沒有同樣的要求,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立即停發日韓國民赴華的短期簽證。這顯然是以14億人的購買力為武器,看我中華還是你日韓的腰板硬。若此,WHO相信也會遇到類似的反制。
    至於高鐵飛供不應求,在所必然:1.積壓了3年的需求;2.撞正過年,十萬計的港人和內地人要過境團員。怕要過了年初七才看得出steady state每日需要幾多萬。
    但到時恐怕要反過來掌握南來的人數,否則很容易又因為過熱激發地域情緒,形成民怨,賺來的遊客錢不夠用來維穩。
    中國日前因為美國Pfizer輝瑞藥廠要價高,放棄進口其新冠專用藥Paxlovid。以為14億人要自主治療重症。
    原來,中國另以低於Pfizer的價錢,向其市場死對頭美國Merck默沙東藥廠買入另一種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後者進口價~1,100 -1,200元人幣/40粒。
    由於Pfizer的Paxlovid目前在中國部分地區的臨時醫保支付價為1,890元/盒,這兩種藥若功效相若、用量相同,則Monupiravir便宜~40%。怪不得中國殺價殺到Pfizer代表stormed out of會議室。
230112MP
    中國這次利用美國兩大藥廠勢不兩立從中取利,高招,令人想起戰國時國間的翻雲覆雨。

    香港今天的頭條人物非美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片名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楊紫瓊Michelle Yeoh(圖中女子)莫屬。楊出身大馬望族,成年後來港發展,更一度成為港太。中年後轉赴荷里活,終成大器。港與有榮焉。
    這是東亞華人第一次贏得荷里活的演技大獎。希望楊紫瓊繼續努力,讓華人得以擺脫咖喱啡的地位。華人並非一定要要做主角,但角色希望是有意義、能打動人。
    至於這次與楊紫瓊拍檔的最佳男配角關繼威Ke Huy Quan(圖中右邊的男子),是昔日南越的華裔。年少時因為越南北方解放南方,隨父母逃到香港,以難民身份住了幾年,後來隨父母移居美國。希望這次飛上枝頭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Good luck, everybody.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230111三午陰19°C 82%:突如其來主動抑被動?

    開關3天後,新聞轉靜。下次再炒大概是下週遊客到來。
    官媒也顯著降溫。準備轉向經濟重建?
    要講疫情,今天比較特別的報道是Sg.LZ的〈陈婧:中国为什么放开?〉。一句話:這次驟然反轉,出於自主還是無奈?推著形勢走還是被形勢推著走?是疫情與世界同步還是說世界比中國走先一步?
是有備而戰、everything as planned還是驟然放開倒瀉籮蟹?
    文章說,國人分清零vs共存兩類。博主記得中央宣佈放開時,首次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但內地一貫講求一同,突出不同是否表示接納?此外這種不同是否包括上述兩種人裏的非主流派?這一派有些人以往缺乏正當性。爲此不時有人製造事端來奪睛。例如二十大期間在京城天橋掛橫匾放火,令盛會被喧賓奪主。據說乃一人所爲。不知其後怎樣?
    粗略計,一個人看疫情偏向清零還是共存,除了基於病毒強弱、疫苗功效…等科學要素,很視乎脾性和政治觀:國族vs國民,群體vs個體,公vs私,東vs西。
    此外還有個別人出於哲學/宗教觀:拜自然/信教,超越人類對科學的認知。這類人可能不相信西藥和人爲的防控。個別會很死硬,例如網球世界一哥祖高域,寧可不出賽冇獎金也不打針。
    若此,最後又回到如何看待「異端」的問題。按毛主席的邏輯,「異端」通常只是5%。但國人有14億,亦即異端7,000萬,相當於英、法、德等大國每個的人口,北歐5-6個國家加埋都冇咁多。
何況,共存派更是異端的好幾倍,不與這些人共存都不可能。
    幸虧,現在流行的變種症狀弱如流感。即使一針也唔打、拒絕戴口罩,95%的「異端」和共存派也頂得住,甚至陽過後有了抗體,抗疫力說不定強過打足4針但未曾染疫的我。奈何!
    如果過去3年之痛能夠導出一種不同人與不同需要共容之道,那也算是不枉此行。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230110二晚18°C 90%:商界猴急,只怕重蹈覆轍

    通關才2天。內地客仍在申請赴港簽證,下週才到埗,再下週過年先會旺場。商界已急不及待,呻無人掃貨,力促〈方便「打針團」來港〉,唱好〈新年港股科網內房大反彈  大型展覽陸續登場〉。若此,清靜咗3年後,恐怕通關幾個月就又見「本地情」。
    內地這次防疫大拐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國民「情緒」。港豈不引以為戒?
    香港慣性靠對外開放來發達,我們當然需要內地客。關鍵在日均人數vs本地人口的對比。太少不夠養活本地人,太多則港少數人賺大錢的同時,刺激更多人的排外情緒,庫房的收益恐怕不夠補貼政治上的損失(例如維穩、國安的開支,人口外移的損失)。
    官方大力說服我們,這次驟然轉向1.路線正確;2效果良好;3.其後的發展都在意料中。但清零堅持了將近3年,突然在十日八日內幾乎180°放開,14億人驚喜之餘,恐怕絕大多數都愣住。記得1976年秋逮捕四人幫翌日,各大城市好像有群眾上街遊行。這次因為怕傳染病毒,否則驟然放開,肯定上街開P。
    內地向Pfizer輝瑞洽購新冠專用藥Paxlovid的談判破裂。日前傳聞賣家紅著臉離場。如今據路透社說(專門針對非民主國家的美國半官方電台美國之音轉述),中方要求的買價低過委內瑞拉等中度發展國家,賣家不允。
    原來,公衛藥物出口價視乎買家的財力和人口,大概國家越窮、人越多就越平。Pfizer不願意再降價,相信是覺得中國已非中度發展國家。但中方自視爲發展中國家,靠人口世界第一來殺價又可以理解。反之,西方覺得14億人已成為全球最強大的購買力,更反過來成為中國對外的武器,加上軍力世界第三,覺得中國應該多給點錢。
    中國近日強調,很多省市的疫情已到頂。換言之,此後有跌冇升。中國出於馬克思觀,慣性看好。但境外怕沒有這樣樂觀。若引入西方藥太貴,那就自主研發吧。希望一年內,中國有自主高效的mRNA疫苗和新冠專用藥。到那時,香港也無須只靠西方藥物來防疫。
    中國過去這10年堅持科技+自主,但專攻硬件(包括硬件用的軟件)。不料來了疫情,一拖3年。少了強力的疫苗、藥物,高樓、高鐵、高架橋、高端設施...幫不了忙甚至丟空生鏽全國幾乎停擺。今後,軟硬均衡在所難免。
    今天有一宗意想不到的政治happening:或聽說香港可能修例,排除海外律師參與國安案,BBC說,〈黎智英律師團急欲晤英揆 尋求黎獲釋〉。我也許因為不懂政治,第一反應是:中方啋你都戇!何況,目前的印度裔英揆特别拒華:11月初在印尼峇里島開G20時,是唯一未與中國領導人面談的大國首腦,可信係刻意。
    以國際角度看,黎智英獲釋離港,我只想到一種可能:國與國對等交換在對方境內的公民。但黎智英有英國籍嗎?真的要交換,恐怕美國還近磅些。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230109一晨陰20°C 65%:群眾情绪+防疫成本->大轉彎2.0:官版+非官版

230109OD
    2301010二後補:
    01.09週一摘錄了以下的官方版本後,見到台美媒WJ引述美媒WSJ就同一題材的非官方版本。內容大致相同,側重自然有別。但同日要外出,即日來不及補上。要待01.10週二才後補,摘錄在文末以供對比:

    今01.09週一最重要的新聞應屬(《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王纬温〈中国官媒万字文解释防疫思路转变主因〉
    內地昨1.8结束持续近3年的严格防疫,新華社同日發万言《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我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纪实》,交代月來如何順應民情大拐彎。以下按時序列出
    11.10:“非同寻常”(新華社加的括號)7人常委会。
    11.11:頒20条優化防控。
    11月下旬:群众反映部分地区防控“静默”管理、“层层加码”。疫情歷時三年,“疲惫、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开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有人聯想到:11.24晚,乌鲁木齐住宅大樓起火,懷疑因防控,救火受延宕,造成严重伤亡,引发北上廣等地民众抗议。)
    12.06:政治局会议,翌日頒“新十条”,基本上取代二十條。
    12.15-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障就医用药,保健康、防重症,以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港長期病患)群体為重。由過去3年來的“乙类甲管”-> “乙类乙管”,大大鬆綁。
    當局承認药品储备一度不足,部分品种的退烧药、感冒药一度暂缺。

    就新華社以上的交代,LZ引述新加坡學者說:中國前年7月就频传防疫层层加码,這次開放為势所逼,缺清晰规划,隨著病毒变异,长远的走向帶有不确定性。

非官方版本(台美媒WJ引述美媒WSJ

新華社公告幾乎同一時間,台灣聯合報在美國出版的華文WJ轉述美媒WSJ,就同一經過提供非官方版本(〈20大維穩 引抗議潮…中國清零為何急轉彎 WSJ揭秘〉)。消息據說來自中國官員及親北京決策圈謀士」。防疫大拐彎的過程大致上是:

10月疫情嚴重,各地紛紛上報。為了月底的20大,繼續維穩。但接著出現抗議。

11月中,仍在考慮是否改弦易轍。但長時間清零重創外銷及零售 ,地方財政枯竭。11月下旬,頭幾大城市有人抗議,許多部門緊急求懇,大拐彎終於拍板。12月上旬,動態清零已大致取消。#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230108日開關首日晚18°C 72%:So far so good

    封關3年後重開頭幾日,社會上自然只有一種話題:通關的熱絡;兩種反應:親人團聚之喜vs行程意外受阻的悲。
    媒體博Like(內地叫做搶眼球),照例突出這兩類極端。有人過到關話:「結婚四年,分開三年,見到妻子會攬同錫佢」;有人係關口前受阻於防疫文件,「想喊,可否幫幫我!」有人對記者落淚,嘆通關太遲 居港夫已逝。
    總之,任何一件大事,任何一個時間,世上任何一處,都可能同時有幸有不幸。關鍵係幸者多定不幸者多,比例如何。
    世上當然有不幸>>幸的地方。最明顯的是烏克蘭。此外北韓等很特殊的國家,也很難想象幸>不幸。
    最近港人事不關己的一件大事是美國共和黨佔明顯多數的眾議院,全體議員票選議長時,投了14輪票都沒有議員獲得過半數當選。
    原因並非敵對的民主黨阻撓,而是共和黨內大約20名極右的議員,嫌本黨的議長熱門候選人Kevin McCarthy不夠右。除非你主持眾議院會議時,讓我們極右有更大的發言權,否則休想我們投票讓你過關
    有趣的是,這~20位共和黨議員裡,其中一些最強硬的,連極右派精神領袖的Donald Trump勸他們讓McCarthy過關也不聽。結果,McCarthy要再三對極右讓步,才得以上位。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上左右分裂之嚴重。這20位議員裡最右的,或相當於2年前,衝擊國會大樓的大漢。他們與民主黨偏左的總統Joe Biden不能兩存。如果你是美國人,以後這兩年怎麼辦?
    看樣子,明年11月的總統大選,還是兩年前Donald Trump與Joe Biden兩位八旬老人之戰。只不過這次在朝在野的地位對調。對2億美國選民來說,別無選擇。怕只有祈禱!
    未來3周,東方的焦點相信還是落在中國放開後,無與倫比的人口效應上。內地估計春運會有21億人次出行。如果近日日韓初步點算的內地客入境帶疫比率~20%,,亦即3周內會有~4億內地人染疫。當然,其中98%預料都會順利康復。但也難免造成些附帶的傷亡。
    與此同時還會有上百萬內地人湧出國探親、度歲,也會在日韓五眼西歐..掀起一些漣漪。
    總之,世界無大礙,14億人頂得住,so does the world。但小範圍內難免有些擾攘。要有所準備。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230107六晚19°C 63%:我預支咗聽日既福

    今日既運氣有辣有唔辣。
    唔辣既係,接近中午,手機突然唔著,接著反覆地自己撻。但每撻三五秒就自動熄,然後又撻過。雖然我冇打算出行,但疫情下,冇手機好多嘢都做到。立即上網搵spare。搞咗成個鐘,總算搵到個頂檔,上網確定現貨和價錢後,立即衝去實體店。
    點知出到門口就發覺,手機自動著番。正準備番上樓,再念深層,部手機已用咗將近4年,點知過幾日會唔會又離過。萬一過年前死火,人地閂鋪,幾日都冇手機,博唔過,spare在所必行。
    香港就係咁好,市場夠自由,買賣都爽手可靠(當然不排除極個別的欺詐)。加上地方細,交通超方便。今午由上網search到收貨,不過2個鐘。全新行貨,代價1k。當然唔喺iPhone,但備用足夠,唔怕用緊既手機死火。
    不幸中的大幸。感恩No.1!
    接着回家路上,等到綠van,匆匆上車。排係我後便既白人後生彎低身,執起兩張小面額紙幣。原來係我攞八達通時跌落既。我當然好多謝呢位後生。港人一般會提醒你跌錢,但好少幫你執。是爲今日既感恩No.2。
    到上咗綠van,竟然發覺係好多年唔見既阿哥揸。呢位阿哥喺小巴司機裏算後生,行咗呢條線怕有十年八年,但大約5-6年前唔見人,當時或者都係40中。佢揸車好穩,法治精神強。試過有客係車飲嘢,俾佢大聲話。當然係唔應該,因爲整污糟座位。
    我一直好懷念佢,今日見番,難得。729萬人,萍水相逢,好難得既緣分。今日無論係替更定番離做,都希望佢順心。這是福No. 3。
    但仲有一福,而且好應節。中午由於手機死火,搵工具自救,竟然發現角落上有一包年前出院時醫生俾既paracetamol/撲熱息痛。我當時唔覺得需要食,至今原封不動。雖然可能過時,但聽日就通關,可見的將來都唔會有退燒藥賣。換咗係內地,值錢過我今日入既手機。即刻收入雪櫃。萬一中招就用來頂檔。即便已失效都可以當作placebo。家裡過半人已中招,我都預咗。這是最大的福No. 4
    元旦人日(今日7號)就4福臨門,今年實好運。
    明天係香港既大日子:3年來第一次通關。頭兩日梗會有紕漏,比媒體炒離博Like。但好快就會進入stead state。過年前幾日有可能會增額,進入phase 2。
    有說中国拒绝西方「援助」 mRNA疫苗,唔稀奇。如果14億人裡,1. ~80%已打足國產的滅活疫苗,2. 70-80%已先後染疫復原,則1.+2.已形成西方所謂的herd immunity羣體免疫。而家再打西方的mRNA幫助不大。
    所以,內地12.07急速放開,絕對係戰略轉進,以毒攻毒,犀利過硬封控。
    當局對新十條的後續,可信心理有數。雖然對於放開後爆既疫有幾厲害,事前難以估計實數。但ball park係預知既。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局下狠心必定經過一番計算。01.08是年初一前兩周,亦即讓絕大多數人有時間返抵家鄉。12.07宣布放開,離通關剛好一個月。這1個月和接著的2周可能的走勢,可信用AI做過不同的projection.縱不會公開講最壞的scenario是什麼,但幕後一定做了準備。
    例如:傳聞正與美國的王牌藥廠Pfizer輝瑞商談,在華生產其新冠專用藥Paxlovid,一年1億劑,而不是拒絕引入任何西方的藥物。中國若暫時沒有十足的把握來大幅度降低重症和死亡,願意借助西方,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月前港鬆綁,有友人趕回來看探親。我還勸友人帶備一個療程的Paxlovid,以防在港感染。近日有說,內地精英現在送禮用Paxlovid,因為千金難求,一個療程以千美元計。
    我捨不得10K買iPhone,1k買spare頂住。我也沒有Paxlovid,靠公院年前派既paracetamol充數。
    若此又怎能不感恩?Thank God for taking care of me.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230106五晚20°C 53%:新十條滿月,前後如隔世

    內地推出「新十條」今日滿月。01.06與12.07比,恍如隔世。
    本港連陰了幾天,今晨又暖又晴,趁機在通關前食一次澳牛。
    或接近食晏,門口約有十人等位。下週起條龍會否長的?
    但遺憾的是,食物首次跌watt,炒蛋肥到出油。
    3年的積壓,過關預約首日,頭幾日和年晚滿額在所必然。相信三幾日內,人日前都會搶嗮。
    日本轉眼就撤回對港客的入境限制,係特區有牙力定中央幕後出招?
    原來,今後一個月還有些海外港人會回來,趕在落閘前換智能身份證。是否怕傳聞中離港「36個月」不回來,居港權會失效?
    因此,這次過年,北上人士留下的空缺,有人數對等的南下人士補上。即便有幾萬人會外出旅行、探親,社會氣氛也肯定好過去年。
    至於日確,不排除去到100k。不過又或者唔會。因為到時怕大多數人費事呈報,像內地那樣,中招就自己閂埋門搞掂,!
    這兩天,WHO反覆質疑中國最近的數據,直指少報入院和疫歿人數。
    原因可信是,12.07以來,內地專家的非正式估計都說~70%的人口已先後染疫。若此也就至少有7-8億人,百倍於<1萬/日的官數。
    疫歿則據官方說,一周十日才有1-2人。但按常理,7-8億人即便疫歿低到10萬分一,過去這個月累計也有7-8千。再說,近日一再傳聞:一些城市殯葬爆滿、棺木短缺…,使人想起2年半前紐約爆疫的慘狀。
    而且,中國實行新十條後,宣佈不再由公衛當局每日公佈數據。這些舉措都令外界十五十六:中國現在傳出的極低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WHO作為全球的總管,不開口對成員國無法交代。除了幾個中國的盟友,恐怕絕大多數國家都想搞清楚。如今中國人遍天下,沒有一個國家敢忽視華裔居民、遊客、投資者…的影響
    新聞說,中方已與世衛開視頻會議。或者日內就有結果。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230105四晚18°C 83%:6萬人/日上下而求索

    01.08內與港通關,每日雙向人數由最初傳聞的3萬增至5萬,現確定6萬,看來積壓了3年的需求碰上過年跨境家庭團圓壓力很大。
    每日名額優先撥給居港內地人北回和居內港人南歸,想得周到。
    但官方的發佈反過來強調港人北上和北上可攜的感冒藥,顯然怕刺激港人,令藍者痛而黃者快。
    但香港社會清靜了3年。一旦每日交換6萬人,通關總會造成些擾攘。港人生活上要有所準備,學會習慣。
    內地防疫嚴控了3年後,12.7突然急速放開,由政府統籌改由14億人自求多福,建國70多年來,唯一最接近的是1978年11月宣佈改革開放:經濟活動在國家統籌之外引入市場因素,讓個人得與公營競爭,約制後者的低效。經濟果然起飛,但法制未即時跟上,也造成一些貪腐。
    中央這次得以一下子放開,關鍵有二:1.現行的病毒變種傳播力太厲害,難以再用過去3年的集體封控來遏制;2.幸而這種變種症狀輕如流感。~95%感染者用點感冒藥、自閉一周都會復原。繼續用大面積封控來堵截,成本>>效益。
    再說,過去3年經濟顯著放緩,想要在2023恢復勁道,唯有放開封控,讓中華民族再度發揮其靈活、韌力和拼勁。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回顧2022,內地自過年前起,疫情就顯得頑強。接著冬奧請來上萬外賓,包括幾千名活力特強的精英運動員。接著這年,各省市就輪流爆,輪流封控。無論多努力都清不了零。
    本來可能想借冬奧來展示中式防疫的高效,推廣開去,惠及眾生。但密封閉環的冬奧營地是萬人規模的科幻式世界,與百萬計人口不停流動的正常社會是兩回事。冬奧控制度得住疫情,不等於正常的社會可以效法。何況,以機器人派餐的封閉營地作爲國民的生活方式,其經營成本沒有國家負擔得起,只能作為太空基地的參考。
    現在回過頭來看,冬奧的管理還不足以說明中國防疫的優越性,甚至留下了些手尾。
    累了,就此打住。Good night.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230104三晚 17°C 79%:2022的最大輸家

    全球驚中國輸出免疫逃逸的BF.7變種,忙於堵截華客,殃及港澳。但現在可以與西方扯平了。
    美疾控辦CDC說,佔美疫情41%的XBB1.5變種,免疫逃逸性更強。
    若此,如果中國人外遊有可能散播BF.7,則「美人」外遊可能帶去的XBB1.5更麻煩。
    但中國14億人裡據說七八成已染疫,美國的3.3億人又有幾成?中國人多,美國人則散播厲害,雙方怎麼比才公平?
    不過,最後決定中美態度的,不是科學而是國族情懷,主要是無從量化的歷史、民族因素。不用說,中國人在這方面遠比種族混雜、意識蕪雜的美國人來得一致,200年來被列強欺凌的情仇也與美國人250年來革命成就輝煌、對外幾乎逢打必勝的自豪感剛好顛倒。因此,中方針對美方理應比美方針對中方來得強烈。
    開關倒數第4天,八仙過海,港有人準備出行,有人撲感冒藥、提早辦年貨。怎樣應對可能會到來的又一波,不妨聽聽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日前上CCTV《面对面》:
    冠病不是大号感冒,症状轻,吃不吃药一个星期都好了;反而流感全身会有症状。即便部分患者有肺炎症状,但远达不到网民说的“白肺”程度,经过治疗也能很快好转、痊愈。
    一句話:雖然不是放心,但可以寬心。你賭它98%奈你不何。只不過要被困斗室7日。但萬一是2%的重症怎辦?咁就的去急症室。
    *好,換個一直想講,但總被港事佔去的話題:〈俄軍違禁用手機 在烏軍營遇襲至少89死〉 
    俄攻烏是我人生第一次目睹的戰爭。越戰時在美讀書,天天被美媒疲勞轟炸,但只覺得cynical。就業後期有兩伊戰爭、美國先後出兵波斯灣和伊拉克。但美國導彈太厲害,兩個月就打完了。要到今年俄攻烏才上心。
    我關心俄攻烏,除了因為政治和歷史,更因為俄方發動的是傳統戰爭:入侵時軍車延綿幾十公里,看似電影裡的一、二戰。有美國打中東在先,當時就一楞:唔係嘛?21世紀仲係咁打既乜?如今方知,我當時正因為不諳軍事,近乎白癡的質疑其實合乎常理!
    俄出兵至今第11個月,撇開政治、好惡,一句講嗮:泥足深陷,進不了,退又下不了台。普統上月首次說準備談。但對手懶理,因為不收復所有的失地不罷休。換了中國也會這樣。
    月前就覺得:普統是2022年全球最大的輸家。他發動的這場仗完全顛倒了他幾十年來深入人心的硬漢形象:銀樣蠟槍頭,睇得唔打得。
    這樣說,並非鼓勵打仗,甚至不是出於西式正義感,幫被打的踩打人的,而純屬就戰論戰,就如睇拳王爭霸。
    這次西方過年,俄軍更送大禮給對手:〈烏用美火箭襲俄軍營 聲稱帶走400人〉
    原來:1.俄軍在營地用手機,間接透過GPS講俾對手聽:我係呢度!2.軍營與軍火庫比鄰,導彈炸軍火庫,隔離的軍營一鑊熟。
    1.+2.咁簡單既常識,一講就明,俄軍偏偏就冇,走去打人唔係自取滅亡?
    由此可見,俄人係幾頭痛:有東方古時游牧民族既強悍。今日俄羅斯相當一部分領土,13世紀初被成吉思汗征服,接著被其後代統治了將近300年。今俄羅斯西邊的歐洲地帶,要到15世紀末,才由東斯拉夫人趕走蒙古人,建立歐式公國(「公」指大公,歐式地位僅次於王的貴族)。(俄羅斯國情見BBC簡介)
    這300年的蒙式統治形塑了後來俄羅斯/蘇聯的的文化和心理。俄人強悍、愛對外擴張,都源自遊牧的蒙古民族。但蒙人策馬飛奔、俯身放箭的絕技,近代火槍普及後,淪為馬戲班的演出。進入近代後,好打的成吉思汗後裔反被來自歐洲的東斯拉夫人控制。
    現在再想就更明白了:俄人不錯先後兩次擊潰從歐洲來犯的拿破崙(19世紀初)和希特勒(20世紀中)。但兩次都是因為:這兩個狂人自以為天下無敵,用上千里的補給線深入無邊無際的俄羅斯荒原,人口少到連敵人係邊都唔知,從而被對方拖到入冬,在寒帶零下20-30度的荒野監生凍死。西諺所謂「上帝想誰滅亡,必先令其瘋狂」,拿破崙、希特勒在歐洲無敵,但勝利衝昏頭腦,罔顧沙俄/蘇聯的國情而入侵,自取滅亡。
    但沙俄/蘇聯大勝,首先靠地理條件:無邊的疆土+殘酷的冬天。好打仍屬次要。
    不料到了21世紀,新俄羅斯反過來落入拿破崙和希特勒的覆轍。雖然攻烏的泥足遠遠未到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地步,但1.25億人、軍力第二的大國主動去打4000萬人,經濟凋敝的鄰國,落得這個下場,實在羞家。
    當然,烏克蘭頂得住,主要靠美歐提供武器。用反美親俄觀點看,這是西方借烏克蘭來拖垮俄羅斯。問題是俄羅斯出兵前沒有把這個可能性算進去,咎由自取。
    對中國來說,比較麻煩的是:由於美歐堵華,只能與俄結盟。但前老大哥這樣窩囊,中國想撐都很難。
    還有1.5月就滿1年。這個爛攤如何收科?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230103二晚17°C 71%:祈求內地這場仗儘早得勝

    RT21:51:陳日君獲准取回護照 明赴梵蒂岡出席本篤十六世喪禮
    
    內地疫情海嘯,境外恐中症蔓延。
    美國除了要抵埗的中國人驗疫,更發旅遊警示:叫準備赴華的國人三思。相信會有盟友跟進。
    但由於症狀輕微,只能嚇嚇遊客。探親的華裔懶理;各國商人也會以利為先。
    但01.08開關後,港與內難免交換疫情,港人也被一些國家當作內地人來防控。
    特區例行交涉可以理解。但對方的反應在所難免。易地而處,我們也會怕被美國人帶疫感染。韓、台就說,新近抵埗的陸客約有1/4陽性。說不定01.08後的南來客也差不多。
    外界說怕中國主流的變種BF.7肆虐。但隨即有說,美國的一種變種傳播力更強。
    總結內地這次大拐彎:14億人咬着牙關封控了將近3年,犧牲了發展和幸福。不料病毒遠比想象的頑強,短期內看不出有完勝的一天。於是看穿了:敵人其實沒有多大的殺傷力。長痛不如短痛。咬緊牙關豁出去,放棄遮擋戰,改打肉搏戰。
    戰事目前還遠未了結。但憑着14億人的韌力,似乎可以完成這場世紀角力。
    踏入2023後,14億人與病毒鬥足3年。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中國也與當時的世界霸主美國打足3年,最後不得不各退一步收科。以雙方當時實力巨大的差距,中國其實是贏了。但要承認,那是慘勝,硬是用中國人的血肉加意志與對方的飛機大炮拼。
    這次打病毒不也有點像。
    現只能祈求,14億人與病毒的這場肉搏盡早打贏。因為,每一天都是以人頭來計算的。
    假期後復gym。惰怠了一周後比較疲倦。草草收筆。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230102一晚18°C 63%:農村遠較城市棘手

    有後生女昨晚~8點,在銅鑼灣去年七一刺警自殺案發地點門外,擺放花束和有關的圖文,懷疑悼念。新聞說,警員勸喻警告無效後,以意圖煽動罪拘捕。
    此事特別的是:此女是內地人。內地人來港犯國安案,直覺上按港法處置。但完成在港的法律責任後,是否遞解回內地?
    港呢個禮拜既日確無足掛齒。一切要等01.08週日開關,看內地客南來的反應。一周後01.15的數據方可作準。
    按常理,到時日確會>>目前的20k,但絕大多數像流感。
    到時可能好多屋企有人中招,團年、開年唔齊人,但此外問題不大。
    比較麻煩既係過年私醫唔開、感冒藥掃清、公院逼爆
    若此,不妨趁呢兩日買定兩個療程既必理痛同級藥物。
    內地現在說:北上廣渝疫情已到頂,下一波是由城市擴散落農村。言下之意,一線城市開始回落,只不過辛苦農村。
    這比一周十日前的說法提前了一周十天。Sounds too good?寧可睇多幾日。
    各省市的疫情可能千差萬別,地方上的估計有多可靠?會否是有人覺得此前億億聲嚇壞全世界,以致到處都盯緊入境的中國人。要派番的定心丸:最壞的日子已過去,今後只會向好。
    但回過頭再想,相對城市,農村才真正棘手:1.留守的多屬老與小(精壯的由農村出城市賺錢,留父母在鄉下帶自己的子女),重症會較多;2.醫療條件差。如果一線城市的醫院、診所甚至殮葬都逼爆,無處買藥,農村何堪?
    政府這次真的要為農村總動員。
    隨著中國超爆,世界各國要入境的內地人確證陰性是意料中事。但這有兩級:
    客氣的是接受中國的核酸(PCR)證明,請內地人上機前檢驗,抵埗後出示陰性結果。上機前若陽性,上不了機,回家等康復再說。
    比較麻煩的是要內地人抵埗後現場驗疫,陽性的話即時隔離一周,通常要付酒店錢甚至醫藥費。這多少是對中國的驗疫證明有保留。
    西方仍在消化中國的這趟pandemic explosion,反應自然都欠佳。
    疫情第一年,都說WHO的埃塞俄比亞總幹事親華。但這位先生這次呼籲中國認真與外界分享數據。似乎說:中國以往提供的數據不夠。
    IMF的推測就更令人擔憂:中國未來數月疫情將進一步打擊經濟增長。所謂「進一步打擊增長」應該是相對2022年的~5%而言。言下之意,今年第一季可能只年增4%,從而拖低全年的增長。
    不過,所有這類預測都只看眼前。但人的行為通常逆轉得很快,最明顯的是所謂報復性。3年疫情積壓的動力,無論消費、生產、學業…,一旦解除封鎖,億計的人會搏命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中國人尤其不要命。疫情一解封,就會有百萬計的人湧出境探親、旅遊、經商。與此同時,億計的人會加班搏殺,把過去3年少賺的錢補回來。學霸也會拼命…。
    中國第一季經濟肯定會比較冷。但其後3季能否追回第一季的失地?
    防備中國內地人帶疫最厲害的,沒想到竟然是本屆世盃的英雄北非摩洛哥:禁止中國旅客入境。我沒去過摩洛哥。但敢打賭:摩洛哥本來就很少中國客。換了韓日泰星馬,豈敢?
    泰國甚至建議讓遊客免費打西方疫苗。對象是誰,不言而喻。
    最後,希望我父親這邊的內地親戚安渡這波狂潮。我認得的就不止10人,除了一位,都已退休,包括在上海照顧了我一年半、現年近八旬的表哥、表姐、表妹。還不算他們的子孫。但都住在較大的城市。謹祝sail thru這個難過的元旦。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230101日元旦18°C 66%:內地進入求同存異新階段?

    元旦(基督教國家則是聖誕),各國首腦照例講話祝賀國民。有港報引述最高領導說〈不同人不同訴求正常 協商凝共識〉。
    用〈不同(份屬)正常〉來標榜全篇講話有可能以偏概全,不排除有人借領袖的口來講自己的話。
    但中國一向強調同一、齊心、一致。明言人民內部「不一」,像是美式個人主義,記憶之中首見。以中共體制之嚴密,事必有因。與封控防疫將近3年後的社會抑鬱,隨之急速解封有關否?
    若此,內地社會步入中產後,新一代有人懶於「發展」,閒散為榮,自嘲「躺平」。這種不同算不算「正常」?應否與發展的主流協商,探討並行不悖、各適其適的道路?還是說超出正常、協商的範疇,要大力扭轉?
    這很重要,因為不僅是青少年的發展。年來講防疫,「躺平」亦即西方鼓吹的「共存」:放下醫療手段,對病毒投降認輸。
    西方這種處事態度看上去很沒志氣,但其實很像傳統中國人的人生態度:病毒大老爺,您做個好,放過我吧!只要不殺我,您咋都行!我認命了!只不過,今天的中國人不學,因為不利民族復興。
    但若14億人與病毒奮戰了將近3年後,體力和意志有點弱了,想換一種方式抗疫,與病毒一起承認:你殺不光我,我也殺不光你,只能各退一步,邊鬥爭邊並存。這與「清零」的總路線,算不算是兩種不同的需求,但可透過協商並行?還是說,抗病毒就像中國昔日抗日,唯打到日本投降,無妥協餘地?
    但抗日有美軍幫忙,美軍甚至是太平洋戰事的主力。今天14億人一切自主。3年下來,有點像50年初抗美援朝,中美越打越覺得,最終只會兩敗俱傷,沒有贏家,講和為上。這次抗疫是否也如此?
    因此,急速放開抗疫措施,給人民機會復原,不但有必要,甚至可能別無選擇。中國不能將改革開放40年累積的國力,賠在一種病毒上。病毒沒有知覺,更不會珍惜生命。它才不管人類的損失,而只會按自己的本能,生生不息,前赴後繼地與你鬥下去,永無了結。粵語說,你死你賤!
    目前唯一可商榷的是:重開的進度是否最好?事前的準備夠不夠?
    但現已無法回頭。內地怕仲有排爆,最終說不定真的先後有80%人曾經感染。附帶傷亡相當可觀。
    我們還有1周就開關,緊接著辦年貨,2周後就過年。香港到時幾乎肯定會承受一些spill over。峰頂可能日確>8萬,再加好幾萬未呈報的
    幸虧,市民大都已打了針或感染過,>95%會是類流感的輕症。但作為collateral  damage,老弱的重症甚至死亡仍會不少。They need our pray and care.醫護不用說格外辛苦。要咬住牙關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