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231228四深夜20°C 84%:港人只願as a matter of factly

    12.28,繼續回暖。
    有建制報近月不時頭條為特區和內地的經濟擔憂,很有勇氣。
    客觀上,內地可信面對不小的經濟壓力,明年內恐怕都不容易恢復中速的成長。但坊間叫苦得多,就會被提醒:不要落入西方反華唱衰、軟對抗的陷阱。的確,看西方的RFI、台灣綠媒,一講到大陸經濟就專炒最衰既,離崩潰似乎只差一步。
    港近月持續為對深消費逆差而叫苦。北上和南下的人數粗略計約2:1,但港人在深的人均消費,相信也大過內客在港的支出。換言之,北上vs南下的消費逆差$,應該>2倍。
    不只此,我們與內地還存在著長假的差距。港媒今日提醒我們:2024過年請3放9;復活節請3放10;仲有2個月可以請2放5。
    內地縱有‘黃金周’,但除了過年那半個月,一般來說,港人請假外遊的自由度似乎較大。換言之,香港2024這幾個長假,對深又會大出血。
    尤其是這次過年,內地人不會再湧港辦年貨,但港人就相反。旅社已放聲氣開深巴掃貨團,預備人人拖筴過關光顧港人最近熱爆的“Sam哥
    5年前,港人意氣風發:我們自由、法治、追求民主,上邊獨裁高壓,商品多偽劣,大陸人人想離香港,點會念到自己的吸引力有一日會反過來輸俾人?
    但原來真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
    19年,本土青年高呼保自由、爭民主,不惜上街開戰。如今他們煙消雲散,留下的700萬市民,反昔日內地客湧港之道而行。
    我限於一些條件(與政治無關),雖然很想上去見識,回港證也有效,但內地開關後,至今未曾成行。不過完全明白市民的選擇。
    昨有友人在FB總結他日前與家人北上散心的體會,完全認同港人湧上去的原因。這位朋友既非建制派,也非本土派,為人真誠,總結出4點北上的優勢:
    1.物價低三幾成;
    2.花樣多(14億人30個省市,漢人生性靈活,只要有市場,有乜古怪念唔到呀?);
    3.地大,行走鬆動,唔似香港地小,經常要避人;
    4.服務親切。
    前3個理由自明,唯最後一點比較tricky。我多年未曾北上,不敢以深圳的服務與港相比。但服務親切,港人在日本相信體會最深。
    看影視就知,日人待客的態度,是從小在家、在校得來的習慣,並非純粹為打工念口簧。早上上學上班踏出家門時,必高聲對家人說:我出去啦!留在家的家人,也照例回應,一路平安。放學下班回到家,入門時也會高聲宣佈:我回來了。家裡的人則說:O kai li(日文:御歸來,歡迎回來也)。港人怕覺得多Q如。
    同樣地,日本家庭開飯,人人坐定用雙手架起筷子,好似祈禱般低頭,話:”我開動了“(或者譯作:我不客氣了)。港人家庭同樣闊佬懶理。
    港人的脾性很好理解:個人主義,覺得繁文縟節無謂甚至虛假。但日人覺得天經地義。在這兩種環境下長大,日人提供服務時親切顯得很自然。反之,港人服務到位,但唔會講多一句。你叫咖啡,我到時就送上放低,乾淨利落,但唔會好似日人咁,用柔和的語氣說:“你久等了,請慢用。”
    上述友人說,深圳、東莞的的服務員有時會走過來問候關懷,例如問:“啱唔啱食呀?”比日式服務語貼身。側重個人權利的話或會覺得介入私隱,但相信一般港人都不介意。
    說到底,港人的服務純屬as a matter of factly。這就是我們在英國150年治下訓練出來的習性。我們名之為法治,其實是因為由家庭到學校都不重視甚至迴避德育。尤其係過去30多年過渡期起,後生的一代為了加強自由民主意識以抗共,中學的通識、社科似乎刻意擯棄德育,只教學生質疑、挑戰、對抗權威。也許覺得教德育,就會令學生變得服從。不夠反叛,也就不利抗共囉。後生一代19年鬥志昂揚,會否是這種教育的“成就
    晚了,就此打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