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奧巴馬時代來臨?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0月29日〈香江人語〉專欄
還有七天,也就是本欄下周見報日,白宮新主人的身分就已揭曉。餘下這幾天只要沒有人出橫手,勝負已分。被問到擱下選戰回鄉探望病危的外祖母是否太冒險時,奧巴馬說:「如果你連家人都不關心,你就不是那種會關心別人的人。」此人的反應和語言幾乎無懈可擊,再加上外型、笑容、年輕,被視為戰後最受歡迎總統的列根再生都不一定頂得住,更不要說是越戰後帶點傷殘的老先生麥凱恩。
撇開美國大選的議題不論,純以種族角度看,奧巴馬無論是否當選,都已創造了歷史。他是美國兩百多年來,第一個獲得兩大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黑人。此前兩大黨不敢提名黑人,因為不相信黑人會當選。民主黨這次打破慣例,因為終於相信這個黑人有機會打敗共和黨對手。而奧巴馬至今在台上的表現,也的確遠勝絕大多數白人。黑人今後在美國的地位將徹底改觀。
黑人在北美洲當了百多年的奴隸,19世紀中葉獲得自由後,又做了一個多世紀的下人,最近這二三十年才出頭。這個過程前半部發展慢,因為當時歐美社會存在著等級制度,平民都沒有太多權利,何況是奴隸。美國黑人獲得與白人同等的教育機會,還不到半個世紀。
奧巴馬出身菁英家庭,並非黑奴的後裔。但有他做樣板,相信沒有多少人再說,黑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配做球員和藝人。接著的問題就是實務。奧巴馬如果當上總統,到底是1930年代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拯救」出來的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黑人版,還是泳池裡的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菲爾普斯在八月的北京奧運一人獨得八面金牌,今後幾十年都很難有人望其項背。但如果他跳進海嘯,肯定沒頂。奧巴馬會否得把口,講就英明神武,做就一塌糊塗?在金融海嘯下,答案很快就有分曉。我當然希望是前者,奧巴馬沒頂,你我都難倖免。
白人這次接受黑人,除了因為痛恨布殊,全球化也應記一功。現在的人才無國界,種族歧視越來越行不通。奧巴馬以後,美國的華人會問,我又如何?華人到美國已超過一百年,但限於人數和家教,我不敢說本世紀內出得了總統。華人公民不到美國人口的1%,只是拉丁裔人口的三四分之一。此外土生華人(《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必須在國內出生)受家庭薰陶,偏重專業。傑出人才很多,但很少熱心人文、投身公益,未見過有善言的。華人做過聯邦參議員、部長和州長,但都不突出。
誠然,由於基督教傳統的障礙,猶太人也沒有當過美國總統。但他們有深厚的人文傳統、橫跨歐美的人脈,掌管著華爾街、大學、媒體、荷李活。即使技術人才也關心人文和公益。美國總統身邊多的是猶太顧問,但沒聽說華人在白宮擔任過要職。如果有華人受美國高層器重,恐怕也只是因為與中南海的關係。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想念华尔街


原载《南风窗》双周刊2008年10月22日号
一个月前,本栏说香港继2003年沙士后,在〈政经两方面同时遭到冲击〉。不料面对80年一见的金融海啸,“冲击”远远不足以形容形势的严峻。
同属金融中心的开放型小经济体系新加坡已步入衰退,香港相信也难逃一劫。因为股楼插水,倒闭、破产、失业上升而加剧的劳资和贫富分化,必定反映在政治上。商界为求自保,将更趋保守;基层为了生存,也将激烈抗争。库房因为衰退而入不敷支,无力应付民生诉求。官商与市民的摩擦将会加剧,源于生活的家庭悲剧将会充斥传媒。要到淘汰了“足够”的弱势行业和劳动力后,经济才可望进入新的上升周期。但此时已尸横遍野。
我无意危言耸听。但这次的金融危机,我做了30多年的新闻,还是第一次领教。市场缺口恍如太空的“黑洞”,美欧各国天天加大力度救市,但所放出的千亿计美元恍如落入无底洞。危机看不到尽头。香港回归头几年,亚洲金融风暴所激发的社会矛盾有可能重演。
我不敢说,明年回归日,香港又会有几十万人上街,戾气冲天,但必须作最坏的打算。何况香港上次有难时,内地经济仍然势不可挡,可以伸出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橄榄枝。但这次的华尔街灾难非亚洲危机可比。国家对欧美的出口将大为缩减,股楼也少了外资的支持。目前只因为人民币并非自由兑换,危机来得较慢。但东莞和浙江已开始为制造业救亡。面对全球性的风暴,中国不可能靠内需独善其身。若此,中央恐怕很难提供太多的协助。港澳还得自己挺住。
限于财力,我没有能力参与华尔街。但自1980代初起,就开始“近距离”地观察,历经1987年10月的股灾。当时我在纽约编中文报纸,起初负责财经版。我做的是亲大陆的小报(侨社的中文报纸有三大派:反共亲台湾,拥共亲大陆,只求赚钱的商业报,以亲台的势力最大),财经组只有我一个人,选材撰稿起题校对一脚踢。
当时海外的中文报主要是翻炒两岸三地前几天的报纸。报导侨居地时,只讲华人圈子,不鼓励侨胞走出华埠、融入大社会。但我因为搞学运才改行做新闻,觉得华人无论住在哪里都不应该固步自封,因此积极介绍华尔街刚开始流行的理财工具,希望改变老一辈把现款塞在床底下谩藏诲盗,或者存活期任由通胀侵蚀的习惯。我开展了这方面的报导后,银行开始注意,其他中文报纸加入竞争,开阔了华人的眼界。
个人理财工具当时作为新生事物,主要是股票互惠基金和类似现款的货币基金,风险低,投资额小,机制明确。投资者有可能会赔,但不会破产。但后来华尔街见猎心喜,创造出大量的投资“衍生工具”(derivative),背后的机制日趋复杂。资产一押再押后,用隐晦的手法和美丽的词藻彼此推销,只讲回报,避谈风险。在股市狂热中,连最有名的金融机构也互相承受,毫不怀疑。但所有的资产彼此扣连,只要有一个环节大贬值,整个资产链就像骨牌那样没救。
最近导致全球爆破的一些产品更带有欺骗性。月初我在港的专栏见报后,一位获政府高层咨询的名教授来电,明言他和大学的一些同事也搞不懂最近出事的CDS(Credit Default Swap亦即“信贷违约掉期合约”)具体是怎么运作的。连大教授都不明白,也就是说,无法估计这种工具的风险、爆破后要赔多少钱。我的这位研究院室友一向敢言,经常见报,但现在显然觉得很无奈。
我与华尔街的接触不限于新闻报导。有一年多的时间,华尔街距离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步行不过五分钟。我当时住在与曼哈顿一河之隔的新泽西,一周六天,凌晨四点半坐名为PATH的地铁进纽约,在七年前恐袭中倒塌的世界贸易中心下车,然后走将近半小时回华埠。下午大约两三点再经世贸坐地铁回家。世贸倒塌、华尔街海啸,对我来说就像是老朋友遇难。我近年每次回纽约,都去世贸的遗址凭吊。下次也许还要绕过去华尔街悼念。

曾蔭權如果不想早抖……

原載《信報》2008年10月27日〈兩地一檢〉專欄
上周我說「黃毓民與曾蔭權這對上帝信徒,一個有福,一個有難」,只是想用誇張的手法來突出論點。沒想到一個星期之後,兩人真的黑白分明,一個成了人民英雄,一個俯首低低威。
面對排山倒海的抗議,特首曾蔭權上周五宣布「擱置」自己九天前提出的生果金資格審查。這是他繼減免外傭稅的爭議後,再次「從善如流」。但「擱置」只是空話。事涉數十萬長者的月入,一經派發就有增無減。後來的特首誰敢不敬老?最多是預告若干年後的長者不適用,讓受惠者自然流失。
由增設問責高官算起,曾蔭權輸完一單又一單,弱點盡露。本來,政治是「眾人之事」,只要眾人滿意,管治威信、打倒昨日之我份屬次要。曾蔭權不智的是認輸但不忿,挑釁反對者說:有關生果金的「理性討論畀感性反應蓋過」。言下之意,贊成審查才正確,反對者未經深思熟慮,只不過前者人少,加上金融海嘯當前,我顧全大局,不得不屈從多數的「暴政」。
抗爭手法「爭嚴鬥厲」
此言一出,曾蔭權不但不會因為順從民意而得分,反會被罵菁英心態不死,跌落地「番渣沙」。新任立法會主席的特首同宗也有同樣的毛病。兩位曾先生都是港式叻仔,小聰明過人,看不慣記者和市民「蠢」,非要把問題戳穿、駁倒對方才舒服,難怪缺乏公眾緣。
曾蔭權這次轉軚留下了很多後遺症。既然包圍立法會、用蕉掟曾蔭權就可以逼他就範,〈短期之便勢令民粹抬頭〉(周六《明報》社論)。再加上〈聯合國:港貧富懸殊冠亞洲〉(昨天《蘋果日報》)的報章標題,減省租費、培訓資助、醫療津貼、退休保本、協助營商、……等訴求將會排隊上門,抗爭的手法「爭嚴鬥厲」。但政府何來公帑滿足所有人?
《施政報告》發表翌日,毓民就急不及待使用台式對抗招數。他事後說,自己拒絕遵守不公義的法律,純屬解嘲,事實上明白自己走得太快。香港有幾百條法例,還有《基本法》,肯定有很多條文他不滿意,難道他準備逐一抗命?說穿了,掟蕉是借「暴力」來主導輿論的遊戲。現在果然奏效,曾蔭權「欺善怕惡」,毓民則因為夠惡,成為弱勢的殺手。冇飯開?搵毓民啦!
激進派擊敗良心貴族
由立會選舉至今,毓民打公民黨和陳方安生多過打「土共」,有泛民擁躉懷疑他是又一個「煲呔針」鄭經翰。有人想統戰毓民絕對正常,但要說他是「臥底」,派來醜化、分化泛民,很難瞞得住天下。毓民此舉更像是激進派和「良心貴族」路線之爭,認為泛民跟著貴族走鬥不過共產黨,做「爛仔」才能殺出血路。
說得形象些,這是「榕樹頭牧師」與「Hong Kong Club良心」的文化衝突。毓民出身「江湖」,「學者」身份只是裝飾。從他每次辦報刊一蝕就是幾百萬,但蝕完又辦即可知,此人有賭仔性格(據說他太太長袖善舞)。信教並未改變他的本性,激進是他的信念,表達的手法則是他計算過的賭局。他看準了基層的戾氣和傳媒的弱點,這次就賭贏了。
公民黨和陳太剛好相反,不但是打工界的公主、少爺,職業更把他們養成英式忠僕,凡事講求理據、程序和體統。而且受行內制約,不能出位,以免遭同行排斥。這與「有賭未為輸」的毓民剛好對立。毓民只要覺得有用,絕不怕「問候」特首,但眾大狀連「蕉」都說不出口。用台灣打比方,毓民像民進黨打仔,公民黨則像「不沾鍋」的馬英九。後者靠法律和道德過活,在盛世會是明君,但換了亂世,遇上阿扁或者毓民,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栽的。
曾蔭權以為這次接受民意就可以團結社會對抗金融海嘯,也是無稽。泛民議員以選票為本,靠關懷弱勢、抓官商的紕漏,也就是「約制」發展來得分。他們當中甚至沒有人以財經為業。除非讓泛民入閣,參與財經決策,否則他們不會幫政府。
這是香港制度的困境。我們眼前除了要救海嘯苦主,最迫切的其實是煞住競爭力的跌勢。由於租金和人工貴,但缺少人才、沒有品牌,營商環境日漸被內地大城市趕上。曾蔭權以為出路在於金融服務,因為人人都要用銀行,而且人民幣距離自由兌換尚遠。問題是金融早已電子化,雖然業務創意多、交易額大,但僱員很少,按一個鍵就能撤走。而且經過這次海嘯,更看出其風險之可怕。內地企業不可能只靠香港融資。以香港的規模,很難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我們如果在經濟上靠內地吊鹽水,只會淪為泛民最害怕的另一個中國城市。
由於泛民沒有興趣,競爭力的問題只剩下商界在吵。但商界作為僱主,只關心英文這類技術水平。怎樣為香港培育全方位的人才,既有技術,又有開放的價值觀和開拓的世界觀,似乎不是泛民的責任。
擴大管治基礎刻不容緩
更不幸的是,對外競爭力削弱的同時,社會戾氣上升、分化加劇。看上月的選舉和網上論壇可知,激進政治令不少人有共鳴。而除了黃毓民、梁國雄等「老」鬥士,年輕的新左派亦已在反世貿和保育中冒起,伺機待發。隨著金融海嘯、經濟衰退、資本主義的流弊彰顯,民粹會成為主流,「公民社會」與官商的衝突會擴大。這反過來又會刺激包括老左的傳統人士,釀成衝突。周六有人當街毆打李卓人,逼他食蕉,更留字條說「要買牛肉刀斬長毛狗雄」。「長毛」正是梁國雄的外號。
曾蔭權不想早抖,除了眼前要想辦法給市民消氣,長遠還須擴大管治基礎,避免被賭仔黃裹脅。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青少年,準備好應付蕭條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0月22日〈香江人語〉專欄
本欄不時收到讀者來郵,內容通常都是鼓勵,請讓我在此說一聲多謝。寫這個欄,除了幫讀者打發在地鐵車廂裡的時間,也希望在日常生活裡有點參考價值。
這也就是上周講一本書的原因。現在全球不景,社會氣氛急轉直下,今後一年半載看來都好不了。我因此想起作者的故事。一個養尊處優的長者馬死落地行。子女本來很恨他,但得知他重新做人後,來他打工的咖啡室幫襯,為他加油。老父熱淚盈眶,但謹守本分,繼續做到下班才與子女相擁。
老一輩的堅忍在今天已經很難想像。但不同的世代在不同的時代成長,任何一代人都有強項和弱點。我最近看了一套日本的青春小說《池袋西口公園》,在香港「27%青少年曾經想死」的報紙標題下,很能觸發點思考。
這套書的第一冊是十一年前出版的。時值日本戰後歷時最長的蕭條,人們喪失了鬥志,社會近乎絕望。作者石田衣良想透過街頭青年目睹的怪現象,展示人間尚存的希望。換言之,這套書其實是勵志的。但作者沒有說教,用推理小說的形式、青少年的語言,自嘲調侃,一炮而紅。
石田成為暢銷作家,除了描寫生動,也因為他反體制,在失意的人裡獲得共鳴。他特別看不慣日本按年齡、出身、學歷、職位來論成敗的層級制度,人人都要服從比自己年長的,無論是否有理。
書裡用一個家庭破碎、無一技之長的下層少年做英雄。池袋作為東京的旺區,就像我們的「油尖旺深」,存在著雙失青年和童黨。除了遊手好閒、蝦蝦霸霸,還有發源於東京,現已蔓延到台港的「援交」問題:在學的少女陪男人「消遣」,賺錢用來玩樂買名牌。
但在石田筆下,就在這些成年人看來毫無前途的少年裡,存在著關懷。書裡的主角不是童黨的頭,但卻贏得區內青少年的敬重。他看似懶散,實則正義有腦,聯同區內的童黨,解決了很多警察兼顧不了的地下社會問題,救了不少人。
「仗義每多屠狗輩」的故事很多人都看過,但通常都是成年人。石田認為,在我們看來「一代不如一代」的青少年裡,也有可貴的品質。言下之意,不要因為今天的青少年看似不務正業、中英數不及我們,就忽略了他們的另一面。時代變了,他們不會再按照父母從小長大的規範去生活。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衣著、道德準則,但不等於他們不想上進、沒有是非觀。要了解他們的長處、順著他們的勢去發揮。的確,我們少年時,父母不也看不慣?但我們成長後,也不見得比上一代衰多少。青少年要說是真的沒出息,還不如說是衡量成敗標準的問題。
石田沒有說故事有多真。但寫得逼真,社會背景不可能沒有根據。以社會變化之快,這套書本來已經過時,但碰上金融海嘯,又再度活然紙上。不是說,文學是生活的提升嗎?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原載《信報》2008年10月20日〈兩地一檢〉專欄
首先要道歉。上周本欄見報後獲讀者指正:楊振寧教授一九五七年獲頒諾貝爾獎時是中國公民。我隨即過訪諾貝爾網站,證實最早獲獎的華人楊教授和與他平分獎金的李政道教授(按照諾獎網站的排名),以中國公民身分領獎,得獎後才歸化美國。
楊、李兩先生在內戰期間赴美,當時可信是持中華民國護照。由於歷來的報導都說兩位先生是美國公民,我錯以為他們得獎時就已入籍(楊先生的新作見即期《環球科學》亦即簡體版《Scientific American》的〈20世紀數學與物理的分與合〉)。
兩人得獎距今已五十一年,包括兩岸四地在內的下一個國民得獎應該不需要再等半個世紀。
此外本欄上周見報的當天下午,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一個美國人獨得。因此美國今年的獎金份額增至2.50。即使剔除成年後歸化美國的得獎者,也有1.67份。
回到正題,金融衍生工具如果是「大規模殺傷武器」(美國「股神」畢菲特語),它們爆炸後引發的全球危機則是「黑洞」,因為各國拋出救市的過萬億美元有如石沉大海。
香港的災難才剛開始。在曾蔭權「最後通牒」下,雷曼迷債「回水」案初露曙光,企業爆煲潮又已掩至,昨天的報紙有如破產管理署的布告板。東莞的工廠街恍如棄城,珠三角年內據說會有過萬家港商結業。繼企業破產,接著就會輪到個人,就如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失業、破產、負資產……政府赤字節節上升,激發街頭訴求、索債衝突、家庭糾紛。
迷債涉及四萬多人、三十多億元,包括不少長者的「棺材本」,有人在鏡頭前哭訴銀行用學問來欺騙老人家。而且,國營的中銀賣出迷債最多、應對申訴最慢。這與長者生果金的訴求相結合,社會將會趨於激進。黃毓民與曾蔭權這對上帝信徒,一個有福,一個有難。
資本主義坐困愁城
這次的災難非十年前可比。美國說是system failure(制度失效),而不僅是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港人固不應「自亂陣腳」,但當全球體系動搖時,也不要以為我的「系統健全」就可以獨善其身,又或者寄望中央打救。
全球大難當前,中國理應出力。但美歐傾力都未能穩住大局,中國可動用的儲備不過幾千億美元,輕率投入,慎防未曾救人,自己就先沒頂。出身華爾街的北大教授Michael Pettis說,中國過去三十年帶動消費的一代現已年長,消費力降低,單靠內需不足抵消出口的損失;而且地方政府可能隱瞞債務,全國實際的負債可能高達年產值的一半,遠高於官方說的兩三成(週六《蘋果日報》)。
本欄兩周前說,右翼的經濟學說是這次最大的輸家。當時純憑直覺,沒想到轉眼間已發展到用公有制救市的地步。眼看各大銀行瀕臨崩潰,英國率先動用公帑入股。各國爭想仿效,逼使美國放棄購入銀行的壞資產,改為關起門來,一小時連「上」九大行。
與此同時,長期被指偏袒右翼芝加哥學派的諾貝爾經濟獎,上周頒給美國偏左的新凱恩斯派學者Paul Krugman(克魯明)。右派的英國《經濟學人》封面專題〈Capitalism at Bay〉(資本主義坐困愁城)力稱,歐美政府仍然信奉市場,入股銀行純屬無奈。我絕對相信危機過後,當局就會把銀行股權還給市場。但不惜違反自由買賣,用公帑「強行」收購私人企業,不就說明資本主義不能自救,要靠社會主義來補鑊?現在最想失蹤的人相信是,十多年前就認定資本主義已最終戰勝共產主義的美國日裔學者Francis Fukuyama。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資本主義就如普選民主,是一種雖然弊病百出,但仍屬無奈的「最佳」選擇。但隨著華爾街的「醜惡」陸續披露,又怪不得世人向左轉。本報周四說,華爾街高層的薪酬至少是普通上班族的三百五十倍。昨天報章說,六大行今年的薪金和花紅合共超過七百億美元。換言之,美國用來救市的公帑有一成要付給這些大班。
世間事物極必反,周而復始。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經濟思潮,左與右每隔二三十年一輪迴。一九二零年代的華爾街無王管,造就了蓬勃的「Roaring Twenties」,但也導致二九年底的股災,引發全球大蕭條。三三年上台的民主黨總統小羅斯福(美國人簡稱FDR,有別於前任的老羅斯福)用凱恩斯式「New Deal」(新政,意指重新洗牌、分配財富)用公共開支刺激經濟、增加福利、引進規管,「挽救」了資本主義,被譽為美國三大最偉大總統之一(也是美國史上唯一的殘障總統)。
一收就死一放就亂
但凱派經濟發展到七零年代,逐漸管得太死、福利太多。美國的列根和英國的戴卓爾在八零年代颳右傾翻案風,給企業鬆綁、減稅,減福利、削政府,所帶來的繁榮延續到九零年代末的民主黨人克林頓時代。但放得太鬆又造成漏洞,危機在喬治布殊離任前總爆發(Nomi Prins離開紐約高盛後撰寫的左翼名著《Other People’s Money》有簡明的回顧)。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中國笑話,對資本主義其實也適用。經濟不是自然科學,一放一收不可能計算得那樣準。潛藏的弊病逐漸累積,長期必然過籠。只不過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防線,不會出現社會主義那種極端甚至極權。
與三零年代相比,這次危機在量上差天同地,但也因此造就了奧巴馬。美國右派據說驚呼國家將出現百年來最左的政府(昨天《明報》),說穿了是擔心奧巴馬上任後成功「洗牌」,成為「黑版FDR」,共和黨今後十幾二十年都休想回朝。但右派又怎知奧巴馬不是得把口,被經濟拖垮,四年後淪為民主黨布殊,由右派打著change的口號重新入主?
除非四十年前金牧師和羅拔肯尼迪的悲劇重演,美國出現第一個黑人總統已了無疑問。只要看奧巴馬宣布,將會動用六百億美元創造美國人最關心的「J-O-B-S」(就業機會),以及「我可以忍受多四個星期對手的攻擊,但美國人民無法忍受多四年喬治布殊的政策。」就知道他已掌握了王者的語言。

討厭中國的美國《先生》


原載《U Magazine》週刊2008年10月17日出版
在美國「大蕭條」時期創刊的男士品味月刊《Esquire》,這個月慶祝75歲生日。我查不到刊名的原意。但現在講求語言平等,「老爺」、「紳士」的譯名顯然已過時,不如改稱「先生」。
也許因為面世時,經濟已跌到谷底,這本講求享受的雜誌,出版後一紙風行。現在慶祝75周年,又正值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但有了電子網絡後,資訊日益隨身,我懷疑笨重的《先生》能否再活75年。
該刊不是假借75周年號來懷舊,而是選出75 個對新世紀可能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展望未來,本來相當聰明。但眼光狹隘,充滿偏見,毫無說服力。
這75人裡,美國人佔了七八成,其中又有七八成只有美國人才聽說過。有好幾個人關注溫室效應,但很少政治、財經、學術的人選。為發展中地區爭取公義,在金融危機中經常見報,在生物科技上有遠見的人物,幾乎一個也沒有。
中國作為近年最重要的一個國家,只有兩人入選,一個是國家對外投資基金的主管,另一個是離世已11年的鄧小平。言下之意,13億人裡,除了一個手裡有幾個臭錢的傢伙,就只有一個死人可以一提。介紹鄧小平時,直稱此人已「dead」,相當於在中文裡用「死」而不是「去世」、「離世」這類應有的尊重來描述先人。
而且,該刊並不是純粹反共。因為,沒有大陸的異見份子入選,台灣也沒有人上榜,美國華人則只選了一個廚子,似乎說華人只會煮飯。由此看,該刊是看不起華人甚至亞洲人。因為,這75人裡也沒有日本人。言下之意,今後這個世紀,我們都不必理會日本。種族歧視可能是唯一的解釋。
與此同時,該刊力捧被西方視為中國對手的印度,大力推介美國首位印度裔州長、俗稱Bollywood的印度電影業、孟買首富,以倫敦為家的印度鋼鐵大王。
在此全球合力方能應付美國金融爛污的關頭,美國《先生》仍然自欺欺人,只會害了國家。
Info:《Esquire》,08年10月號,定價4.99美元,各大英文書店有售。(完)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金融危機的心靈雞湯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0月15日〈香江人語〉專欄

怎樣看待金錢,怎樣渡過逆境,是人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弱點。

華爾街疫症之深、之廣、散播之快,超乎我們的想像。全球幾無完土 ─ 除了杜拜!還未落成818米的全球第一高樓,就宣布興建200多層的1 ,000米高樓,確保今後很長時間,「全球高樓王國」的美譽都不會被人搶走。
這個中東小國集全球奢華之極致。除了已啟用的七星級風帆酒店、明年落成的818米「杜拜塔」,更誇張的是在近海興建狀如棕櫚樹的人工島Palm Jebel Ali。島上的酒店和住宅不用說也是超級豪華。我們也有議員「賭神」聲稱三天內在澳門贏了逾億港元。唐代詩人杜甫筆下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任何時空都存在。
說到底,問題不在於太多人有錢,而是太多人以消耗資源來展示「成就」,太少蓋茨和畢菲特。更不要說是雷曼總裁Fuld這種人,用他人的積蓄來玩。8年下來,把公司搞到破產,令數以萬計的家庭陷入困境,自己則每年收取將近5億港元的酬勞。難怪他在公眾地方被打時,人人叫好。
怎樣看待金錢,怎樣渡過逆境,是人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弱點。面對現在的危機,Michael Gates Gill(基爾)的自述《星巴克救了我一命》(台北:時報出版,零八年五月;英文原版: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 Gotham Books,2007),值得推介。
作者的祖父很有錢,父親是紐約精英雜誌的編輯。從小住大宅、有傭人、讀名校,世叔伯都是名作家。耶魯畢業後,獲同窗延攬。為名牌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智威湯遜)拼搏了25年,位居創意總監。但53歲就被裁退。不用說是嫌他人老薪高,改用年輕人。
作者有四個子女,正值大學年齡,年收入由幾十萬美元跌到零,其徬徨可想而知。更糟的是,賦閒後心靈空虛,捲入婚外情,多了個非婚生子。妻兒恨之入骨。他愧對家人,留下大宅和資產,遷出獨居。本欲接廣告業的外判維生,但人去茶涼,同行都別過臉。轉眼間年過60,坐吃山空。但做慣人上人,高不成低不就。
萬念俱灰之時,有一次走進星巴克。經理剛好請人,見這個老人失魂落魄,但又不像是壞人,順口問他是否想打工。就這樣,此後這一年半,這個63歲的過氣副老總,每天坐車來回3個小時去星巴克。由洗廁所做起,大氣都不敢透。他眼見同事都是20歲上下的基層黑人,生怕被睇低,藉詞趕走。對他來說,打工不僅是為了交租開飯,更要證明這個「落難王孫」能夠重新學做人、對妻兒表示懺悔。
就靠自己的誠懇,也拜星巴克人道管理之賜,他贏得了年輕同事的尊敬,彼此成為忘年之交。黑人器重他,他也放下上流白人的己見,開始明白黑人。
撇開其為星巴克宣傳不論,本書作為真人真事,實是金融危機上佳的「心靈雞湯」。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由51到0的落差






原載《信報》2008年10月13日〈一地兩檢〉專欄

除了今天稍後公布的經濟學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五大獎上周都已揭曉。
中國「零的突破」再次落空。(餘下的經濟獎,上榜機會遠低於已公布的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獎。)但我們兩個月前才在「體能奧林匹克」以五十一塊金牌拋離美國、壓倒全球,一輪到「智能奧林匹克」就反過來吃美國的光蛋,情何以堪。今年適逢開放改革三十周年,胡溫欲以「自主創新」帶動下一階段的發展。現在有人會說,中共「暴政」五十九年,雖然把中國人由東亞「病夫」轉化為「超人」,但只有蠻力。
同樣意料之中的是,角逐和平獎的胡佳「大熱」倒灶。不是馬後砲,要講愛滋關懷,我看不出他比高耀潔更「高大」。看Wikipedia的介紹,也不覺得他有何具體成就。為他造勢,不排除是在京奧年和開放改革三十周年,借他來踩中共。
中國近年社會矛盾尖銳,維權鬥士輩出,但主要是為弱勢爭取土地和飯碗。胡佳特別受寵,相信是因為專注環保、愛滋等西方偏愛的議題,而且受到打壓。西方記者生活優渥,看重高層次的訴求多過生存權,愛鬥士而輕實務。此外胡佳年輕、通英文、會上網,茹素信佛、以freeborn為網名,夠現代。高耀潔則內外都很土,像農民多過醫生。洋記者支持她的人道,但不會把她當朋友。雖然在中國,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婆在鄉下為被社會遺棄的人出頭,面對的壓力遠遠大過一個三十歲的知識分子在京城外國記者和互聯網的蔭庇下作同樣的奮鬥。
但中國聊以自慰的是,美國這次成績也不好,四個得主合共只贏得1.5份獎金,包括醫學0+物理一人0.5+化學三人1.0+文學0+和平0。如果只算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物理和化學各有一個得主是在日本讀完大學後才移居美國的。其中物理獎的日裔得主佔0.5份獎金,化學獎的日裔得主則佔0.33份),更只有0.67分,包括醫學0+物理0+化學0.67+文學0+和平0。(但美國長於經濟學,今天公布結果後,很可能會加分。)
而且,以種族論英雄,我們也有0.33分。三個化學獎得主不但有一個是華人,而且算起來是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的堂侄。
小題:華人諾貝爾的社會學
為了達成大國夢,中國一直希望有中國公民獲獎。但一再失望,難免懷疑受歧視。誠然,和平獎本身就是政治,文學獎的歐陸偏好就更強。但科學獎很少扯上國族和制度,要說有政治,也只是學派之爭。大陸科學家若真的受忽略,也許是不善於用英文論述,就像很多使用弱勢語言的文學家。
諾貝爾獎由瑞典人創立,一九零一年開始頒發,以嘉獎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的成就,被視為智能的桂冠。一九六九年起加入經濟學獎,但並非創辦人的原意。
華人由一九五七年起,累計有八人上榜。得獎時,有七個是美國籍,一個法國籍。其中六人在兩岸三地接受基礎教育,包括大陸三個、台灣兩個、香港一個。八個得主裡餘下的兩個在美國成長,要說中華文化有助於他們得獎,恐怕也只限於幼年時的家教。
華人在一九零一年到五六年間的諾貝爾空白,不排除與不敢挑戰權威、沒有創意、….等民族缺陷有關。但當時的社會也很動盪。中國夜郎自大,要到一八七二年才派人留美,而這些小科學家事後大都回國,在清末的環境裡被埋沒。然後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國民革命、北伐、國共鬥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至於在兩岸三地受基礎教育的六人得獎時都歸化了發達國家,特別是科技王國的美國,不用說是因為在中國沒法搞科研,就像歐洲科學家在大戰期間逃往美國,最後以美國籍得獎。文學涉及意識型態,流亡的作家就更多。至今唯一贏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就屬於這類。
兩岸三地出身的得獎人裡,有一位前輩接近暮年後,逐漸以香港為家;另一人回流台灣,恢復原籍,為新政權報效。由此看,在兩岸三地裡,暫時只有台灣能夠吸引青壯年科學家回流。大陸雖然經濟傲視全球,但科技精英要不是外流,就是囿於學術界的陋習、為拜金風氣裹挾。香港雖然也有意在科技上爭一席位,但重商的傳統根深蒂固,年輕人寧跟從主流從事金融地產。科研要靠大陸學生支撐。
上述六位得主裡,科學與文學是五與一之比。若把兩個華裔美國科學家算進去,比率更高達七比一。國人的科技成就遠過於文學,可信是國家動盪,父母希望子女以科技來避開政治、確保安全。此外國人偏向理性,而數理化生有規可循。與此相反,文學很主觀。諾貝爾獎的口味要麼很個人主義,要麼政治正確,反歧視,鞭撻落後的東方傳統。而且要表達得夠陰暗、有性的元素。中國人受儒家壓抑,恐怕要一兩代人後才能滿足這種要求。
與此類似的是,得物理獎的華人有五個,化學只有兩個。我不敢說,華人擅長物理多過化學。但作為一個名義上讀化學,實際上寫論文時完全使用物理的人,直覺上以為,理論物理涉及形而上(metaphysical)的思維,例如量子論的測不準原理、宇宙學有關空間和時間的論述,較接近中華文化。我讀書時,有人寫過《The Tao of Physics》(物理之「道」),講述物理與東方哲學的關係。但除了道家煉丹,沒聽說過《化學之「道」》。
中國恢復派學生出國已將近三十年。同期內,歐盟一體化、英國高度繁榮,但美國仍然囊括了所有的華人科學獎。西歐的科研條件和求才的誠意與美國顯然仍有距離。
就諾貝爾科學獎,華人最大的遺憾是醫學獎空白。不知是否華人讀醫講求實用,很少不懸壺而跑去做研究。希望這個偏向今後會逐步扭轉。
但要說沒有中國人得獎,嚴格來說可能不是事實。和平獎得主達賴一直說,自己不反對當中國公民,中央和他似乎也沒有公開否定他流亡前的國籍。若此,按照國籍法,他可能仍然是中國公民。只不過選擇在一九八九年給他頒獎,顯然是針對「六四」,被中國視為恥辱。(完)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瞎子帶路還是蓄意欺詐?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0月8日〈香江人語〉專欄
不愧是華爾街,轉眼間顛覆了世界。由美國開始,很多人突然發現,家裡很多大計都要擱置。因為,積蓄大縮水,又沒有銀行願意借貸。社會上風聲鶴唳,人人擔心裁員收樓,一家被逼瞓街。
不景氣很快就波及全球,而且愈發達的地區受害遇大。因為,有錢的人才有錢交給華爾街去生財。香港自不例外,才過了四年好日子,想到回歸頭幾年就心虛。
我沒有那樣貼近市場,不敢說今後這兩年會否衰過沙士。但有備無患,守著目前的工作,在投資上輸少當贏,保得住多少就是多少。以往的金融危機,長不過三四年,期間雖然很難捱,但相對於一家人幾十年,仍然是短的。不要心存僥倖,以為有危才有機,博它一博,希望一鋪致富。誠然,美國股神巴菲特趁低掃貨。但他並非用家人的福祉來賭,而是撥出小部份身家來買有長遠業績的公司,準備長守。
用內地術語說,這場海嘯仍在深化,遠遠未到盡頭。回歸年的金融風暴始自亞洲,而且是美國大鱷炒泰銖觸發的。炒家再狠,中央銀行也有足夠能力入市打擊之,逼使其損手離場。這次的危機源自全球的龍頭,規模非亞洲市場可比。而且源頭是美國次按債券,並非炒家掀起的,有著客觀的基礎。沒有央行啃得下全美國的房貸。美國現在用七千億美元來救市,對市場來說仍只是一個「零頭」。
與此同時,歐洲的危機仍在發酵,規模恐怕都未清楚。德國和英國不願意由歐盟牽頭救災,只願意各國自掃門前雪。西歐之外還有俄羅斯和東歐。再等亞洲、加拿大、澳洲、中南美洲…..點清楚損失、穩定下來,恐怕得一年半載。此後才能談復甦。
總之準備提前過冬、苦守兩年,大概錯不了。沙士後,香港復甦很靠CEPA一連串的優惠。但這次美國海嘯有史以來僅見,內地也不容易招架,香港還宜自求多福。
對於華爾街,我沒有財力參與,但在工作上倒有過接觸。大約二十年前,我在紐約的中文報紙編財經版,天天啃華爾街的消息。當時個人理財開始流行,股票互惠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冒起,我也順應介紹給唐人街,希望不諳英文的華人能善用新型的工具,而不只是把錢存入銀行甚至塞在床下。
此舉對華人是否有幫助,不用說我不知道。唐人街的報紙沒有能力做市場調查。但至少沒有讀者像香港雷曼迷你債券的苦主那樣,罵我誤導。
以我當年與華爾街理財工具接觸的經驗,香港的銀行推銷時有誤導並不奇怪。金融衍生工具越來越複雜,我懷疑有多少基層職員真正明白其幕後的運作,更不要說按照投資者不同的背景來評估其是否適合購買。問題只是,是否很多職員基於行方的壓力或者為了賺佣金,像苦主指責的蓄意欺詐?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金融海嘯最大的輸家

原載《信報》2008年10月6日〈一地兩檢〉專欄
國慶前夜,回流的友人來電,說原訂的會面要推遲,因為腹部劇痛,驗出腎石。原來,友人近年每年都有幾個月待在北京,而且天天喝牛奶。不只此,這次為了奧運,一家大小特地由西方去北京 reunion,前後待了個多月。不用說,現在恐怕全家都要驗腎。
至今公布的毒奶受害者都是嬰幼兒,現在有了一個活生生的成年人案例。目前有幾十萬港人常居內地,出事的食品有增無已,港人個案會陸續浮現。
台灣綠營借用「中國黑心食品」來重燃對大陸的仇恨,打擊馬英九,為明年參選造勢。上周通傳的一份繁體字電郵叫人不要買條碼前三位數字是「690、691、692」的中國產品,要買台灣生產的「471」。電郵未提到編號「489」的香港貨。但香港食品大都用內地原材料,綠營肯定不歡迎。為了維護統一,中央應就食品安全追究到底。
新的一輪China-bashing勢頭已成。各地禁制中國食品之時,美國哈佛大學預測,中國因為吸煙和污染,今後二十五年內會有八千多萬人死於肺部疾病。但共產黨自己能否像現在那樣再活二十五年都有疑問。
面對生死別無選擇
美國人起初反對白宮用七千億美元為金融大鱷埋單,逼使眾議院否決方案。但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投資可能血本無歸、無處借錢買車置業、退休金不夠生活、沒錢供書教學、甚至要失業瞓街。生存先於理念下,議會連忙在白宮的方案上添加一千五百億的民生甜頭,讓其過關。
奧巴馬以議員身份在參議院發言時,呼籲同僚先救人,事後再追究責任。寥寥數語概括了美國的無奈和當急之務,由此看,當選的機會很大。但爛攤子太大,他如果不能在四年任期內重振經濟,美國的第一個黑人總統將會成為不太光彩的 one-term president。
面對八十年來僅見的金融海嘯,即期的英國《經濟學人》封面說〈World on the edge〉。全人類都被推到懸崖邊上,面對生死,別無選擇,不干預的理想淪為空談,右派的布殊搶着救市,想在卸任前挽回點民望;同屬右派的法國總統要求歐盟學美國,拿出三千億歐羅來救亡,但德國拒絕讓他得分。《明報》昨頭條引述「消息」說,中國會助美國一臂之力,用兩千億美元買美國國債。但其實,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數量僅次於日本,挺美也是幫自己,更何況可爭取下任總統的好感。但歐美經濟轉差,中國單靠內需不足抵銷出口的損失,增長放緩在所難免。
我們過了四年好日子後,恐怕又要捱兩年。美資投行大摩認為,香港將會「輕微」衰退。《大公報》昨借官商之口,為失業回升發預警,頭條指〈明年或衰過○三年〉也就是沙士年。那是否說,明年「七一」會有五十萬人上街,中央會再次送禮,特首會換人?眼見銀行不肯放貸,金管局上周連忙「放水」,以免股樓雙亡,連累各業。雖然有人罵政府益銀行,但曲高和寡。這可能是政府年來最得人心之舉。但為銀行鬆綁,市民只是間接得益。曾蔭權想挽回民望,還要看雷曼迷你債券。事件中苦主多、涉及滙豐、中銀兩大龍頭,有人在中銀門前大罵「欺詐」。中央不想被指用美國次按來騙自己同胞,得及時出手。
市場學說一敗塗地
目前這場危機,一是荒謬,二是無奈。對地球上絕絕大多數人來說,金額大到沒有意義。用七千億救市已屬破天荒,但在市場上仍只是點滴。美國國債累計有幾十萬億美元,恐怕永遠都還不清。之所以能繼續發債,全靠世人對美國的信心,在現實中其實已經沒有意義。本報的林行止先生建議找一種政府不能印鈔票來支付的投資工具。我懷疑即使找得到,銀碼也大到非一般人所能參與。
至於說無奈,今天的華爾街就像當年的巴西政府。後者對借給她幾百億美元的美資銀團說,我沒有錢付利息了,你讓我破產吧。華爾街應聲狂瀉,白宮只好出面,懇請巴西繼續借、慢慢還,但萬勿一拍兩散。在現實中,欠五千會被淋紅油,欠五萬會被清盤,欠五億銀行會幫你重組債務,欠五十億說不定會讓你做董事,因為同坐一條船。明知道海嘯是華爾街「壞人」掀起的,但為免同歸於盡,我們只好保住他們。
只要看全球痛斥華爾街、力促加強監管即可知,市場學說在事件中比政府和公眾輸得更慘。繼林行止為自己幾十年來「盲目」鼓吹市場表示悔意,同樣專長經濟學的本報總主筆練乙錚,上周四引用經濟學上偏左的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以說明中國五十年前的饑荒純屬人為。與此同時,就資本主義因為金融海嘯所遭受的攻擊,芝加哥學派在港的代表人物雷鼎鳴接受篤信市場的《蘋果日報》訪問時,引用 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從資本家手上救資本主義》一書,指市場沒有錯,而只是被資本家操控,失卻自由的原意。
但既說「救」,也就是承認市場偏差有時候大到難以自動恢復均衡,要靠外力來救亡。而將好的資本主義與壞資本家劃清界線,等於說不能用壞政客來否定西式民主、用貪官來否定中共……。但在現實中,權力就產生政客,最大利潤的動機就產生奸商。《蘋果》就肯定認為,獨裁生中共,中共生黨官,黨官生貪腐。制度由人制訂和操作,人與制度何者為先的問題,有點像雞與雞蛋。
沒有人否定市場日常的效率,但也沒有人再相信市場能自我糾錯、防止失靈、迅速回常。世人看到的是,人謀不臧也好,制度疏鬆也好,市場鞦韆每隔十年八年就會走火入魔,越過鞦韆的橫樑,朝另一邊飛去,最終掛在樑上,令盪鞦韆者遍體鱗傷(完全理性的美國股神畢非德例外)。不加干預,市場最終即使會自行達成新的均衡,過程中也必定屍橫遍野,人本的社會不能接受。由反全球化發軔的新左風將會成為主流,直到其過火,工資太高,限制太大,福利太多,鐘擺才會往回轉。